解放军报|师恩耀"星河":国防科大教授肖立权与恩师周兴铭的故事

:原题为_解放军报|师恩耀"星河":国防科大教授肖立权与恩师周兴铭的故事。
特别策划·庆祝第36个教师节
秋菊溢彩 , 硕果满园 。
再过两天 , 我们将与教师节第36次相约 , 在这个充满敬意和感恩的日子 , 让我们对每一位在教育战线默默耕耘的教师说一声:谢谢您!
教师 , 是国家精神命脉的传递者 , 是托举民族希望的实践者 。 在军校这方承载着强军兴军使命和梦想的地方 , 军校教员俯下身子作桥梁、挺直脊梁作灯塔 ,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私奉献中 , 为我军发展壮大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 。
弟子事师 , 敬同于父 。 军校教员不仅是园丁、红烛 , 更是引路人和筑梦者 。 在这个属于教师的荣耀时刻 , 我们分享国防科技大学教授肖立权和恩师周兴铭院士的感人故事 。 让我们走近他们 , 感悟他们的为师之道 , 用这份“老师”对“老师”的回忆 , 致敬他们的最美人生 。
师恩耀“星河”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肖立权
解放军报|师恩耀"星河":国防科大教授肖立权与恩师周兴铭的故事
文章图片
图①:周兴铭(左二)在与学员交流 。 周文成 摄
图②:肖立权(右一)带领团队成员刻苦攻关 。 柳军 摄
入夜 , 机柜中低沉的嗡鸣声愈发清晰 , 久视电脑屏幕的双眼有些酸涩 。 我起身踱步窗前 , 极目远眺 , 夜空中一条光带若隐若现 , 那是天上的银河 。 此刻 ,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办公楼依然灯火通明 , 一个个攻关的身影紧张忙碌 , 军装上的肩章熠熠发光 , 宛若大地上的“银河” 。
冬去春来 , 岁月更替 , 我已从青葱少年成长为一名军校教员 。 每当面对学生 , 一幕幕尘封的往事浮现在脑海 , 一缕缕沉淀的感情涌上心头 。 没有恩师周兴铭院士的谆谆教导 , 哪有我们今天的“乘风破浪” 。
又是一年教师节 。 书桌上那捧鲜花开得正浓 , 花瓣间夹着一张卡片 , 纸上那句“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 , 于我而言 , 又何尝不是如此……
结 缘
记忆飞越一重又一重年轮 。 那是1990年 , 我正读大三 , 心里一直有个“国防科大研究生梦” 。
招生简章发布那天 , 我迫不及待地找来研究 , 发现国防科技大学的本科课程设置跟我所在的学校有很大的不同 , 备考面临重重挑战……当时只觉得一瓢凉水从头泼到脚 , 满脑子都在问“怎么办” 。
那一年 , 对于恩师周兴铭来讲 , 也异常艰难 。 他担任“银河-Ⅱ”巨型计算机的总设计师 , 下半年恰逢“银河-Ⅱ”小系统的调试期 。 “我感到特别累 , 总想好好睡一觉 。 ”这是师母最常听他说的一句话 。
又过去许多天 , 我正在翻看那份快被揉烂的招生简章 , 周兴铭——这个静静印在报考专业导师栏里的名字突然映入眼帘 , 就像有一种魔力 , 牢牢抓住我的视线 。 不知怎的 , 我突然涌起给周老师写一封信的冲动 。
在一个安静的午后 , 关于当下的困惑、内心的向往 , 我都尽情诉诸笔端 , 尽管收件人如此陌生 , 却仿佛在与一位老友对话 。
等待回信的日子里 , 上一刻还充满期待 , 下一刻又觉得希望渺茫 。 日子在跌宕起伏的心情中变得尤为漫长 。
“肖立权 , 收发室有你的信!”那天 , 我几乎是一路飞奔 。 见到桌上有一沓信 , 在最上面一个黄色牛皮纸信封上 , 看到用陌生字体书写的我的名字 。 撕开信封的那一刻 , 我的手在微微发颤 , 目光快速移至落款处 , 浑身的血液一下子沸腾起来:是周老师!
信写在国防科大稿纸上 。 看到稿纸顶端一排红色印刷体校名 , 我的心咚咚直跳 。 “肖立权同学 , 你好……”我仔细阅读起来 , 生怕漏掉一个字 。
突然 , 我惊讶地发现 , 《计算机体系结构》《编译原理》《数理逻辑》等10余本书目竟在信中一一列出 。 原来 , 收到我的信后 , 恩师把我的问题和顾虑记了下来 , 还特意跑到学校教务部门咨询 , 得知两校之间课程设置有差异 , 参考教材也有区别 , 便细心地准备了这份“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