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100多年前,李鸿章曾告诫后人:要想中国没后患,必须灭此国( 二 )
不过 ,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 疆域广阔 , 人口众多的清国 , 他们一时之间还不敢轻易触动 , 于是他们便选择了清国旁边的附庸国小试牛刀 。 朝鲜比较靠近日本 , 同是国土面积比较小 , 日本就看中了朝鲜的地位 , 想要首先侵略朝鲜 , 然后再通过朝鲜进攻中国东北 , 最后从朝鲜东北出兵统治中国 。
朝鲜作为中国的附庸国 , 由来已久 , 日本侵略朝鲜显然已经给清国带来了威胁 。 那么清国又将如何面对呢?
清国的君臣上下竟然有着迷之自信 , 李鸿章虽然发出了警告 , 但是毫无作用 。
二、李鸿章的警告
日本侵略朝鲜的时候 , 只是中国国内的政治环境并不那样的好 。 西方侵略中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 而中国的上层结构也正在经历着危机 , 此时清政府当中 , 慈禧太后已经掌权 , 他扶持了一个傀儡皇帝光绪帝 , 随着光绪帝年龄的日渐增长 , 他开始想要振兴大清王朝 。
如果光绪帝还是太过于年轻 , 无论是在政府政策还是在与洋人打交道方面 , 光绪帝都显得那样的不够老练 。 慈禧太后有着非常丰富的政治经验 , 所以在他看来光绪帝的一切行为都是那样的幼稚和可笑 。
可是 , 光绪帝不以为意 , 他非常的自信 , 认为自己比慈禧太后要更加的强悍 , 能够带领大清王朝往好的方向发展 。
日本侵略朝鲜给了光绪帝一个机会 , 他想要借机参加进朝鲜与日本之间的战争 , 从而显一显清王朝的国力 。 一方面如果打赢了的话 , 来向全世界证明中国这个古国还是有一定实力的 , 另一方面也向慈禧表达一种政治上的成熟 , 希望慈禧能够将政权完全的交还给他 。
然而 , 光绪帝想要加入战争的想法 , 清廷的那些官员们竟然一致赞同光绪帝 , 不停的拍光绪帝的马屁 , 说如果加入战争以清王朝的实力打洋人 , 虽然不能打赢 , 但是打小小的日本还是没有问题的 。
清朝这些官员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 , 都是基于一种现实 , 那就是日本弹丸小国身处于荒岛之上 , 怎么能跟地大物博的中国进行抗衡呢?这明显是以卵击石 。
不过加入战争 , 李鸿章首先便就跳出来反对 , 他早就看到了日本这个国家在明治维新之后产生的巨大变化 , 他非常清晰的告诉光绪帝和在场的那些大臣 , 他认为日本将会成为清朝最大的敌人 。
所以 , 在这一次日本侵略朝鲜的战争当中 , 他希望清王朝可以不加入战争转而将金钱和精力都花费在自强之上 , 这样的话 , 兴许十几二十年之后 , 清朝能有与日本一战之力 。
可是 , 李鸿章的老臣谋国之言被光绪帝论文 , 是无能之言而不被采纳 , 最终开战之后 , 清兵在战场上节节败退 。 光绪21年 , 在威海卫战役当中 ,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 李鸿章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海防的家底 , 可以说是全都葬身了大海 。
在这之后 , 清廷还向日本赔偿了2亿元 , 这些钱不仅大大的弥补了日本的战争当中的损失 , 而且还使他们大赚一笔 , 他们用这些钱补充教育和国防投入 , 使得他们在短时间内实力又大大增强 。
后来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 日本狼子野心不死 , 还发动了侵华战争 , 想要三个月灭亡中华 。 其实 , 李鸿章早就发出了警告 , 要想中国没有后患的话 , 必须消灭日本这个国家 。 可惜当时的中华民族没人将他的话听进心里 , 这才酿成了后面的惨剧 。
小结
李鸿章一生经历过非常多的战争 , 打捻军打太平天国 , 与洋人作战 , 李鸿章都曾经经历过 , 他虽然是一名文官 , 但是经历的战争却不比武官要少 。
虽然在现在看来李鸿章的思想有很多局限性 , 但是李鸿章很早的时候便就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想法 , 这是非常先进的 , 他大力主张建设中国的海防 , 就是为了不让这些敌人再从海路上进入到中国本土作战 。
李鸿章的思想非常的先进 , 只不过在当时秦王朝并没有能力实现他的想法 , 最终这个汉族大地主大官僚不得不以一种非常落寞的方式离开了历史舞台 。
- 枫桥墨客|“反潮流小英雄”黄帅震动全国,后来她结局怎样?,47年前
- 小志扒娱乐|考古分析后,证明几百年前传说是真,《还珠格格》永琪陵墓出土
- 古今忆史|获五千两黄金被骗光,现在生活窘迫想要回国,38年前他驾机叛逃
- 晓蕾育儿|本不应该出现在两千多年前,为何秦始皇能一统六国?这三样东西
- 小思姐聊生活|独子却噙着泪水说:“100岁了,却守了70年活寡”,母亲100岁寿辰
- 十四叔看历史|藏身闹市免费参观 晚清名臣李鸿章发迹于此,合肥最大的名人故居
- 听闻鹿回头|网友差点认不出,这是吴孟达?6年前患病险丧命近照曝光
- 猪肉|1980年的工资100元,相当于现在多少钱?看完知道为什么穷了
- |3000年前的诸侯国都城什么样儿?姚河塬告诉你
- 老照片|法国展出一组百年前的晚清彩照,格格妆容太辣眼,古装剧都拍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