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险|万能险遇冷 上半年新增保费同比下降25%

万能险今年上半年经历了保费增速与持股市值“双降” 。 《证券日报》采访人员对银保监会官网披露的数据梳理后发现 , 今年上半年 , 以万能险保费收入为主的人身险公司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为4345亿元 , 同比骤降25% 。
与此同时 , 采访人员9月6日对东方财富Chioce数据梳理后发现 , 截至上半年末 , 险企万能险账户对A股的持股市值降至896亿元 , 较年初的971亿元下滑75亿元 。
万能险增速下滑 , 一方面与监管层鼓励险企发展长期保障型产品、回归保险本源有关;另一方面则与近两年来险企龙头主动压缩中短期万能险、推动长期保障型产品有关 。 此前作为万能险主销渠道的银保渠道现阶段也在陆续转型 。
万能险“退潮”
保费增速和预期收益率双降
曾因“宝万之争”进入资本市场视野的万能险 , 正逐渐退潮 。 今年上半年 , 代表万能险保费收入的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4345亿元 , 较去年同期的5801亿元骤降25% , 万能险保费增速持续下滑 。
万能险增速下滑 , 与其产品特征及监管环境密不可分 。 保险公司利润来源通常有三个:一是死差益 , 即保险条款预期赔付额与实际赔付额之间的差额;二是利差益 , 即保险条款预定的利率与保险公司实际投资收益之间的差额;三是费差益 , 即保险条款预定费用和实际费用之差额 。
具体投射到保险产品 , 可分为保障性保险、投资性保险和保障投资性保险三类 。 保障性保险是指纯保障性产品 , 无任何投资成分 , 短期意外险和健康险偏向此类 。 投资性保险是指纯投资性产品 , 无保障成分 , 投连险偏向于此类 。 保障投资性保险是指既有保障功能又有投资功能的保险 , 万能险就兼具这两大功能 , 但其保障功能偏弱 。 前几年 , 一些险企放大万能险的投资功能 , 使其更偏向于理财型保险 。
理财型万能险的快速增长 , 曾造就了一批“黑马”险企 , 成为“资产驱动负债”型险企的代表 。 “资产驱动负债”模式下 , 要迅速提升保费规模 , 只能推出万能险等高收益产品吸纳保费 , 这将推高险企负债端成本 。 因此 , 债券、存款等固定收益类资产基本不能满足其收益要求 , 只能开展大量股权投资 , 进行长期股权投资 , 因此 , 市场出现了中小险企在二级市场“买买买”的现象 。
不过 , 这种模式为保险公司未来的稳健经营埋下了隐患:一旦投资于股市的资产下跌 , 投资收益将无法覆盖保费成本 , 险企会面临亏损、流动性告急、偿付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风险 。 今年以来被银保监会接管的个别险企就是这类险企的典型代表 。
自2016年底开始 , 监管层陆续出台多个政策 , 引导“保险姓保、回归保障” , 限制中短存续期产品规模 , 以附加险形式存在的万能险也被叫停 。 此后 , 类似前几年“宝万之争”的激进投资方式逐渐减少 , 今年上半年更是近乎绝迹 。
风险隐患的暴露促发了监管力度的加强 , 为万能险保费增速滑坡埋下了伏笔 。 数据显示 , 2017年至2019年 , 保险业激进的投资理财型业务得到遏制 , 寿险业务的中短期保费占比从31%的历史高点降至4% 。
与此同时 , 此前曾在银保渠道热销的万能险产品预期收益率也出现回落 , 万能险的吸引力进一步降低 。 2016年、2017年 , 一些险企的万能险预期年化收益率一度可达8% , 个别的甚至高达9% 。 但《证券日报》采访人员近日走访了位于北京西三环和南二环的5家不同银行营业网点后发现 , 这些银行网点推荐的万能险产品结算利率均在5%以下 。
随着万能险存续期限拉长以及收益率下滑 , 主流险企开始在银保渠道主推高价值保险业务 。 中国人寿副总裁詹忠也对《证券日报》采访人员表示 , 在“一体多元”布局下 , 公司对银保渠道的定位是清晰的 , 即规模与价值并重 。 未来 , 银保渠道还要不断深化转型 , 探索新路径 。
监管力度加码
防范现金流和利差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