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宝贝计划|到底要如何把握“爱”和“溺爱”的度?,都说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现在的父母越来越注重科学育儿 , 都愿意抽出时间来学习育儿知识和理论 , “无条件的爱” , 这个词 , 相信大部分父母都不陌生了吧 。 现在随便翻开一本育儿书籍 , 基本都会提到这个词的 。
我们知道对孩子要有爱又有底线 , 但是日常生活中 , 总是会出现一些我们比较纠结的场景:带去超市 , 看到什么乱七八糟的小玩意都想要 , 其实也都不是什么贵东西 , 到底要不要给他买?
喜欢坐摇摇车 , 看到了就要坐 , 那到底要不要给他坐?
睡觉时间到了 , 孩子还想听一个故事 , 要不要给他讲?
孩子喜欢玩举高高 , 大人已经手臂酸痛孩子还没玩够 , 要不要坚持?
咋一看这些都是处在原则边界的事情 , 满足不满足都有足够的理由去说服自己:
可是满足了他吧 , 觉得太“惯”孩子了 , 怕孩子被越宠越任性;拒绝他吧 , 好像又很冷血缺乏温情 , 感觉孩子很伤心很可怜 , 怎么做都是错!
蜜丝懂相信 , 很多父母和我当初一样有个困惑 , 无条件的爱 , 和溺爱有什么区别啊?到底应该把握什么样的尺度 , 让孩子既感受到爸爸妈妈足够的宠爱 , 又不会因大人宠爱无度而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
先来说说无条件的爱吧!
如果非要对无条件的爱追根溯源的话 , 可以把它归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 。
也许是为了让人们更容易从概念上接受这个观点 , 也许是觉得充满情感的“爱”字比中性的“关注”更有煽情效果 , 我们亲子领域一些专家们为了简略将“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调整为了“无条件的爱” 。
卡尔·罗杰斯的本意是指 , 父母尽量有意识的对儿童减少具有父母自身价值判断的输入与控制 , 让儿童自己的真实喜好和感受与他的个人经验保持一致 , 给予他最大的自由与接纳 , 从而促进其健康人格的树立、自我实现的达成 。
全民宝贝计划|到底要如何把握“爱”和“溺爱”的度?,都说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文章图片
我有个闺蜜人长得很漂亮 , 但是平时完全不打扮 , 永远是一件灰扑扑的衣服穿一冬天 。 平时一起逛街看到漂亮的衣服 , 她也会两眼放光 , 很喜欢 , 但是她从来不去试穿 , 总是掂一掂又放下 , 明明她也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去承担 。
后来我们了解到是因为她妈妈从小就觉得她太漂亮了 , 怕她不安全 , 就不断地告诉她“爱打扮的女孩子不正经 , 没有人看得起 , 朴素的女孩子大家才会喜欢!”她也被妈妈的价值判断所控制 , 活成了一个“灰头土脸”的人!
其实卡尔·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就提醒我们:如果女孩子太漂亮 , 妈妈可以多保护她 , 教给她更多的安全知识来自我保护 。
如果没有钱给她买新的衣服 , 可以坦诚的告诉她 , 妈妈没有钱 , 但我们可以尽量把旧衣服穿的整洁整齐 , 女孩子爱美很正常 , 大家也都喜欢好看的人 , 等妈妈有了经济能力 , 一定给你买漂亮衣服 。 而且等你长大了 , 努力赚钱 , 就可以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 。
这样 , 孩子的真实喜好和感受与ta的个人经验保持一致 , 不割裂 , 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完整的自我 , 一个人才能保持成长的光泽 。
无条件的爱和溺爱有啥区别呢?
我举个例子来简单说一下它们的分别:
比如你规定孩子每天只能吃一颗糖 , 因为吃多了对他(她)健康不好 , 孩子当然不愿意 , 哭着闹着要吃糖:
“溺爱型”的家长只要看到孩子哭就会缴械投降 , 把之前学到的育儿知识忘得一干二净:“乖乖不要哭了 , 你一哭妈妈心都碎了 , 妈妈给你糖吃 , 给了就不能哭喽”;
而“无条件爱”的家长是“我知道你想吃糖 , 但是妈妈告诉过你每天只能吃一颗” , 如果孩子继续哭闹 , 她会温柔平静的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吃不到糖很难过 , 你可以哭一会 , 妈妈陪着你 , 直到你平静下来” 。 接下来也可以教孩子如何平复自己的情绪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