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罗援:为何弘扬主旋律的作品,屡遭歧视冷落排挤?


电影|罗援:为何弘扬主旋律的作品,屡遭歧视冷落排挤?
文章图片
电影|罗援:为何弘扬主旋律的作品,屡遭歧视冷落排挤?
文章图片
电影|罗援:为何弘扬主旋律的作品,屡遭歧视冷落排挤?
文章图片

近年来 , 银幕上的主旋律作品日渐增多 , 但收视率和票房并不尽人意 , 上映时经常被一些商业片的宣传和热度所掩盖 。
对此 , 罗援将军曾进行过评论:为何弘扬主旋律的作品 , 屡遭歧视冷落排挤?他列举了《中国推销员》、《周恩来回延安》等影片的上映受冷的情况后 , 认为主旋律作品受冷落排挤 , 主要原因在于一些院线借口市场化 , 片面追求高票房 , 倾向于将国外的商业大片作为主要上映作品 , 而将国产主旋律作品上映排序调后、甚至缩短上映时间 。
应该说 , 罗援将军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 , 但原因不仅仅是这些 , 我们更多应该从主旋律作品自身找原因 。
主旋律作品的时代性不够鲜明主旋律作品的开端 , 是在改革开放前 , 那时候的作品多为红色题材 , 功能主要是弘扬正能量 , 增强大众国家意识和核心价值观 , 偏重于宣传教育和政治需求 。
比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开国大典》等 , 由于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对单一 , 受众主要是老一辈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 , 他们对这类作品具有浓厚兴趣 , 因此这些作品都受到了一致好评 , 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 。
改革开放后 , 随着物质和精神水平日益改善 , 文艺作品变得更加多元化 , 公众的文艺鉴赏能力和需求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 国外商业大片的引进开阔了国内观众的眼界 , 其营销模式也更为市场化和成熟化 , 迎合了许多人的口味 。
对于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说 , 在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之余 , 更倾向于去观看一些贴近自身生活、能够刺激感官、放松身心、带来思考的作品 , 以此来缓解生活带来的压力 。
在这种情况下 , 国内的主旋律作品没有紧跟形势发展 , 做出相应改变 , 还是以说教为主 , 并且人物形象塑造得过于完美高大 , 叙事和拍摄手法也相对单一 , 这就让主旋律作品逐渐失去了市场 。
直到2014年《智取威虎山》的上映 , 主旋律作品才迎来了转机 , 之后出现的《战狼》系列、《建国大业》、《建军大业》和《建党伟业》等一系列优秀作品 , 为国内主旋律作品吹来了一股新风 。
这些电影的共同点就是 , 通过新的拍摄手法、多种叙事风格 , 加上幽默搞笑的元素 , 将爱国情怀和时代旋律传播出去 , 实现寓教于乐 。 披着娱乐片的外衣 , 带着主旋律的内核 ,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这也反向证明了 , 主旋律作品需要更为鲜明的时代性 , 与时俱进 , 才能更被公众所接受和欣赏 。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主旋律电影受冷的最主要原因 , 除此之外 , 还有一些外在因素 。
制作投资和演员选择的差距多数的商业大片 , 在演员的选择上 , 经常会找一些流量小生、当红艺人 , 并利用他们的影响力来吸引眼球 。
而很多主旋律作品拍摄方由于资金少 , 限制多 , 不会请到很多大牌明星 , 尽管参与拍摄的有很多德艺双馨的演员 , 比如扮演周恩来总理的刘劲演技高超 , 将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 , 但依旧没能足够吸引观众 , 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
同时 , 商业片的投资方一般都具备雄厚的财力 , 在制作和宣传上不遗余力 , 经常运用美轮美奂的画面 , 声势浩大的场景来增加影片的吸引力 。
但国内主旋律电影中 , 除了《建国大业》、《我和我的祖国》这样的\"大片\"以外 , 很多投资方常常面临经费短缺的难题 。
比如拍摄《战狼2》的时候 , 演员兼导演吴京将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 , 才将将拍完了作品 , 电影《流浪地球》拍摄到一半时 , 资金链断了...等等 ,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 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主旋律作品难以和商业大片抗衡 。
主旋律作品宣传力度不足从《变形金刚》系列到《速度与激情》系列 , 国外的商业大片发布方对电影宣传十分看重 , 有时会斥巨资用于宣传 , 每次电影上映前 , 宣传海报和电影预告都会铺天盖地抢先进入大众视野 , 不仅形式多样 , 覆盖面还广泛 。
他们还将电影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打造成品牌 , 配套出周边的产品 , 进一步提升其影响力 , 比如《变形金刚》衍生出来的儿童玩具 , 每年都从家长手中赚取大把的利润 。 反观国产主旋律作品 , 很多在上映时甚至上映后 , 都没有人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