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微新闻|| 《共同梦想》,俄罗斯的小城故事( 二 )


就连“竞争对手”也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当地同行在参观后 , 当下便决定与海尔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 不仅共享了零部件供应商网络 , 还在海尔的帮助下制订了改造升级生产线的方案 。
雪中送炭以人为本
一到夏天 , 海尔俄罗斯冰箱厂的生产就进入了高峰 。 车间里除了机器声还是机器声 , 大家忙得连喝口水的空闲都没有 。
可是 , 财务主管伊万却没像往常一样坐在办公桌前 , 而是神情忧郁地躺在病床上 。 窗外的蓝天是那么明媚 , 但伊万却没有心情欣赏 , 他的眼睛直直地盯着天花板 。 突发脑出血的他动弹不得 , 也暂时开不了口 , 只能像这样躺着 。
吊瓶里的药液一滴一滴地往下落 , 无力支付的昂贵治疗费一次又一次刺激着他敏感的神经 。
其实 , 从建厂开始 , 伊万就在这里工作了 , 收入也一直不错 。 但突发的脑出血 , 打乱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 。
得知伊万生病后 , 工厂管理人员立即赶往医院 。 在了解到伊万的家庭困难后 , 当即决定组织全体员工为他捐款 , 并定期轮流探望 。
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 在大家的关心和帮助下 , 如今的伊万已恢复健康 , 重返工作岗位 。 不同的是 , 他比以前更敬业了 。 用他的话说 , 他要加倍努力工作 , 报答工厂对自己的关怀 。
在冰箱厂 , 伊万的经历并非孤例 。
“在这里工作 , 我们都觉得很安心 。 虽然也有酸甜苦辣 , 但我们知道这里是我们温暖的港湾 。 ”一位员工如是说 。
不夸张地说 , 每一位员工都有他们和冰箱厂独特的故事 。 因为在这里 , 人的价值第一 , 而且这种观念已经内化到每个管理者的心中 。
建厂之初 , 技术工人严重缺乏 , 工厂就不惜成本将“零基础”的工人们送往青岛总部进行专门培训;生产工作中 , 工厂积极奖励注重实践创新的各级员工;日常生活中 , 管理层更注重与员工们面对面的交流 , 提升员工们的参与感 。
如今 , 在切尔尼市 , 有许多企业都在借鉴海尔的发展理念 。 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生产效能和工作效率 , 更培养了一批业务水平一流、可以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
他们正是切尔尼市未来发展的希望和力量 。
小城焕发新生机
如果你有机会去切尔尼市 , 面对当地人轻松惬意地用中文向你问候“你好” , 你一定不要感到奇怪 。
“兹德拉斯特伟杰!”如果你能这样笑着回答他 , 那当然更好了 。 因为你会收获更多的微笑和善意 。
如今的切尔尼市 , 各式小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 重新装修过的饭店里更是人声鼎沸 , 街道上也出现了很多外来居民 。 这座小城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
这一切 , 当然都与海尔有莫大关系 。
海尔的配套本地化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产业发展 。
自海尔落户切尔尼市 , 已带动25家当地供应商为其配套生产 , 产品零部件本地化率已达69.2% 。 海尔还主动对合作伙伴进行无偿培训 , 帮助他们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意识 , 让参与到供应链中的企业更快适应、共同成长 。 随着海尔俄罗斯冰箱厂的发展壮大 , 越来越多的相关企业也追随海尔 , 相继在这里投资设厂 , 满足了切尔尼市产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