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文|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中的《大学》篇 , 其言“致知在格物” , 又“物格而后知致” 。 作为知识论、修养功夫论的统一 , “格物致知”是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之一 , 在王阳明的思想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王阳明一生的学问均从实践中得来 。
【最热文|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本文插图
年轻时 , 他非常信任朱熹的理论体系 , 并按照朱熹的思想理论去一步步实践 , 但是他与朋友“格竹子”的失败 , 让他意识到朱熹的理论并非十分完善 , 于是不断更正朱熹学说 , 提出自己的一套学说体系 。
关于“格物”
王阳明认为“格物”是内在的格心 , 由内而外 。 他训“物”为事 , 是“意之所在” , 因此“物者 , 事也 , 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 , 意之所在之事谓之物 。 ”(王守仁《大学问》)又“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 如意在于事亲 , 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 , 即事君便是一物 , ……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 , 无心外之物 。 ”(王守仁《传习录》)
这种“格物” , 使心本体每时每刻都处于纯正的状态 , 使本体处于纯善无恶的状态 , 这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止于至善” , “格物”的价值旨归为“止于至善” 。
上面的“意” , 可理解为意向、指向和意念 , 当人进行思维活动时 , 意向会有意向的对象 , 但是王重视的不是意向的对象 , 而是指向意向对象的意念 。
我们以男女结婚为例 , 当男女双方意向结婚时 , 在此意向之时 , 即有一种意念伴随 , 这个意念就是行动的主意 , 能够主宰人的行为 , 因此可以把“格物”解释为:有意向时 , 要使意念保持纯善无恶 , 由意念发出的行为才会纯善无恶 。
在王阳明眼中 , “意”和“行”有着必然的联系 , 意念之善推扩到极致就必然会产生行为之善 , 因此他十分注重一时萌发之意念 , 正意的过程必然是以思虑功夫为主 。
即既要人扩充其已具有的善端、善情 , 又要去掉和纠正恶的意念 。
此外 , 王阳明还坚持人具有良知良能 , 人的心自然能够知是知非、知善知恶 。 他说:“格者 , 正也 , 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 。 正其不正者 , 去恶之谓也 。 归于正者 , 为善之谓也 , 夫是之谓格 。 ”(王守仁《大学问》)所以说:“格物 , 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 , 是去其心之不正 , 以全其体之正 。 但意念所在 , 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 , 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 , 即是穷理 。 天理即是‘明德’ , 穷理即是`明明德’ 。 ”(王守仁《传习录》)即把格物解释为正事、格心 。
在王阳明眼中 , 格物就是去恶归善 , 去人欲存天理 , 致良知 。
关于“致知”
王阳明对于“致知”的理解有别于前人 , 他认为“知”是“良知” , “致知”即是“致良知” 。
他说:“心自然会知 , 见父自然知孝 , 见兄自然知弟 , 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 此便是良知 , 不假外求 。 ”(王守仁《传习录》)他又进一步明确说良知是是非之心 。 他说:“良知只是一个是非之心 , 是非只是一个好恶 , 只好恶就尽了是非 , 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 ”(王守仁《传习录》)
可见 , 王认为良知仅是一个先天的道德价值评判标准 。
致 , 是至之义 。 王阳明说:“致者 , 至也 , 如云丧致乎哀之致 。 《易》言‘知至之义’ , ‘知至’者 , 知也;‘至之’者 , 致也 。 ‘致知’云者 , 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 , 致吾心之良知焉耳 。 ”(王守仁《大学问》)
- 中国新闻网|团结香港基金就通识科提出13项建议 含取消七个等级评分方式
- 人民网|应对疫情影响 印尼提出5项金融机制改革措施
- 最热文|袁弘在蔡少芬校服上签字,谢娜大声念出来,原谅我笑出声
- 「王守仁」王阳明:做个心中有光的人
- 上观|服贸会进程过半 上海展区成为省区市专区中最热门的去处之一
- 最热文|刘亦菲、周洁琼、刘昊然、胡一天、吴谨言、宋威龙、万茜
- 最热文|张雨绮网宣组道歉 万茜盗号的你没有心
- 最热文|伊能静遭遇妈宝男婚姻不幸,婚姻怎么能不懂得止损
- 最热文|谭松韵发文感言,《以家人之名》完美收官!网友留言暖哭了!
- 畅远数码|马云曾提出的4大预言,已经实现3个,网友:最后一个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