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户端山东频道|中电建核电公司:向绿而生 一路前行

:原题为_人民日报客户端山东频道|中电建核电公司:向绿而生 一路前行。
2005年8月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断被首次提出 。 时至今日 , “两山”理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人底色 。
在历史的长河中 , 十五年的光阴似乎微不足道 , 对于中国电建集团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电建核电公司)而言却弥足珍贵 。 耕耘十余载 , 公司走出了一条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新能源发展之路 。
蓄力发展开新篇
2006年12月20日 , 中电建核电公司成功中标华能莱州风电场一期工程 , 这是公司历史上第一个风电项目 。 一节塔筒高达30米 , 重达63吨 , 一个叶片长约45米、重约8.4吨 , 发电机更达68吨 , 要想把这些庞然大物硬生生的拼凑在一起并运转发电 , 对于刚刚接触新能源市场的员工们简直难于登天 。 然而他们没有说出一个“不”字 , 而是逐字逐句地研读技术文件 , 一字一句地阅读网络资料 。 没有前车之鉴 , 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 项目施工人员很快进入了角色 , 并坚定了干好首个新能源项目的决心 。
随着工程的顺利推进 , 从国外进口的两套风机设备陆续到场 , 跟随设备一起到场的几位德国专家曾经半开玩笑地质疑过中方团队的能力 , 认为靠他们的能力肯定无法完成吊装 。 在风电项目部施工人员的几番耐心劝说后 , 只同意勉强让他们一试 。 仅仅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 , 基础环安装、塔筒对接、叶片组装、机舱就位、风叶吊装……所有吊装环节一气呵成、规范流畅 。 汗水浸透了电建核电公司新能源建设者们的后背 , 没有华丽的语言 , 却有一份份炙热的工作热情;没有高调的口号 , 却有一个个踏实的脚印 , 项目施工人员的“电建速度”让以严谨闻名的德国专家刮目相看 , 情不自禁竖起了大拇指 。
2007年4月26日上午8时27分 , 华能莱州风电场一期工程首台风机顺利吊装就位 , 这一时刻令人心潮澎湃并永远载入了公司史册 。 首个风电项目的顺利投产 , 彻底点燃了中电建核电人的自信与激情 , 探索新能源之路一发而不可收 。
一路成长一路歌 , 一曲更比一曲强 。 新能源市场开拓初期的高效履约 , 不仅为业主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 更为他们积累了提升竞争力的资本 , 使各大发电集团开始对中电建核电公司刮目相看 。 今天 , 中电建核电公司已先后与多家知名风电、光伏企业签订了新能源版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携手奏响了合作双赢的交响乐 。
标准筑基求创新
境界有多高 , 标准就有多高 。 中电建核电公司在寻求新能源领域自身突破的同时 , 更担负着中央企业带动国民经济改革和创新的领航使命 。 在施工中他们不断总结 , 在总结中归纳异地复制 , 在复制中寻求持续创新 , 让技术管理、施工标准再上新台阶 , 努力打造新能源施工行业新的标杆 。
为全面总结风电场施工经验 , 中电建核电公司依据不同的施工技术、地形地貌、风机特点等 , 于2009年3月精心编制并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发行了《风力发电工程施工与验收》一书 。 该书虽不是国家权威机构制定的行业规范 , 但一经出版发行 , 即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 一度成为各业主、监理方规范现场施工的行业“教科书” 。
2013年6月 , 该公司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 适应风电市场发展变化 , 再次编写了《风力发电工程施工与验收》第二版 , 同样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发行 。
2014年7月 , 中电建核电公司广泛借鉴各地风电场、运维公司及风机厂家运维检修经验 , 再次组织编写了《风力发电场运行维护与检修》一书 , 并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正式发行 , 该书可作为风电企业及风电场运行维护、检修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和案头必备工具书 , 还可供大专院校能源及电力类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 此书一经上架销售 , 即受到了相关单位及人员的热烈“追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