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人类须为人工智能“立心”( 四 )

新京报: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也面临着一些科学伦理上的挑战?

 

高新波: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上 , 我们确实面临科学伦理上的巨大挑战 。 首先 , 人工智能是否可以拥有与自然人同等的伦理权利和地位?从伦理学上看 , 我们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视为与人类对等的道德主体存在巨大问题 。 如何将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的伦理学纳入考量 , 重新建立人与人工智能共存的伦理学 , 会是一个极其漫长艰巨的任务 。

 

专访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人类须为人工智能“立心”。在这些问题面前 , 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将会走向终结 。 因此 , 我们目前研究类人的人工智能和人机混合智能 , 就是希望人工智能“可用且可控” 。 如果人工智能走向基于机器思维的新智能的话 , 我们将很难理解这样的决策 , 这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困惑甚至灾难 。

 

新京报: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高新波:对于人机混合智能 , 还是希望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智能形态 , 保证它“可用、好用” , 而且“可控” 。 我认为 , 当下就应该进行制度的设计 , 制定行业与伦理标准 , 更好地驾驭人工智能 。

 

从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 , 由于人工智能尚没有自主意识 , 人工智能的价值观主要是使用人工智能的人的价值观 , 因此人类必须为人工智能“立心” 。 对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应有所限制 , 涉及影响公平、正义的应用时 , 还应借助道德和法律的强制力予以约束 。

 

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当前面临的风险 , 需要伦理学家、科技人员和企业领导人共同参与 , 关注如何利用相应技术帮助人类思考和决策 , 而非将人类取而代之 。

专访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人类须为人工智能“立心”。 

新京报:你对本次服贸会有哪些期待?

 

高新波:服贸会同广交会、进博会一起 , 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三大展会 。 本届服贸会作为疫情后我国举办的首次大型“主场国际活动”具有重要风向标的意义 。 一方面 , 表明了我们国家坚定不移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 , 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国家在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方面的努力和决心 。

 

我期待本次服贸会一方面能够展示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 , 释放我们坚持经济全球化、加强国际经贸合作的积极信号 , 同时帮助企业加强国际交流、获取新订单、拓展新市场 。 进一步助力中国服务贸易“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