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介绍乡试会试殿试到底考些什么,考官是如何选拔的( 二 )


【爱历史】介绍乡试会试殿试到底考些什么,考官是如何选拔的
文章图片
参加会试的人必须是通过乡试的举人 。 其中第一类是新科举人 , 他们由各地官府提供食宿费用和交通工具 。
第二类是以前各届会试下第和因为其他缘故未参加当年会试的举人 。 但如果已授教职 , 也不能参加 。
同时 , 如果你三次考会试没考中 , 那么你一样不能再参加了 。 可以说这个会试和乡试完全不一样 , 是有明确的次数限制的 , 如果你三次都考不上那对不起 , 这辈子你就不可能成为状元了 。 也许有人说 , 反正举人也能做官了 , 为何还要成为进士考会试呢?这里可大有不同 。
【爱历史】介绍乡试会试殿试到底考些什么,考官是如何选拔的
文章图片
三.受歧视的举人和尊贵的进士
明代科举制的建立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 鉴于元末的天下大乱 , 无法立即开科取士 , 而为了广泛搜求各方面人才 , 在洪武初年 , 采用了科举和荐举交替进行的方式 。
应该说 , 朱元璋此一时期所行荐举还是权宜之计 。 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 , 颁《科举诏》 , 正式开科取士 , 科举成为明代选官的重要途径 。
明朝建立几十年之后 , 从明宣宗时期开始 , “进士日益重 , 举贡日益轻”的倾向逐步形成 。 也就是说 , 进士出身比举人出身受到的重视程度那可是高多了 。 如果你是进士 , 那么你的起点就比举人要高得多 。
明代所实行的科举取士制度是明代封建国家政治选官的主要途径 , 明朝的官员来源 , 特别是文官 , 主要是依靠科举仕进 。 “
明代社会对于科举考试的普遍认识就是一条——读书考中进士可以当官 , 这也造成了明代科举竞争极其残酷 。
而作为三级考试的中间环节 , 会试不但从形式上连接着乡试和最高一级的殿试 , 更从实质上奠定了士子的为官之路 。
【爱历史】介绍乡试会试殿试到底考些什么,考官是如何选拔的
文章图片
会试中式者 , 虽然还要经过殿试 , 但明朝殿试无黯落 , 会试到殿试实行的是等额录取 , 殿试只排名 , 不淘汰 。 这也就是说 , 只要通过会试就己是进士身份 , 若没有通过 , 则还是举人 , 来年还要再考 。
《明史》记载:“状元授修撰 , 榜眼、探花授编修 , 二、三甲考选庶吉士者 , 皆为翰林官 。 其他或授给事、知州、知县等官”
解释一下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都是翰林院的编修 , 所谓编修就是负责圣旨的校对工作 。 这项工作在明代堪称极其重要 , 因为明代的圣旨都是由内阁拟定的 , 内阁成员最初一般都是翰林院的编修 。 也就是说如果你成了翰林院编修 , 也就一只脚踏入了宰相的大门 。
【爱历史】介绍乡试会试殿试到底考些什么,考官是如何选拔的
文章图片
所谓庶吉士也是十分重要的 , 一样在翰林院工作 , 翰林院和内阁几乎是合署办公 , 所以你每日都能见到宰相 , 可以说飞黄腾达是指日可待 。 一般的进士最低也是个县长级别 , 可以说都是前途无量 。
而与之相对来说 , 举人只能替补当官 , 而且最多就是个县委办事处主任 , 可谓天壤之别 。 那么既然会试如此重要 , 会试的考官又是什么人来担任的呢?
四.竞争激烈的主考官
按照明代考试官的职能分类 , 会试主考官属于内帘官 , 主要的职责是出题、审卷、决定录取名单、排定名次并上报礼部 。
经糊名、警录、校对后 , 由同考官分房阅卷并进行预选 , 预选出来的考卷送主考官审阅并拟定名次 , 写成“草榜” 。
草榜拟成后 , 再由主考官和礼部知贡举官主持 , 将拟定录取的“朱卷”与考生的“墨卷”进行“对号” , 编号不对者弃而不取 。 复核以后 , 再行“填榜” , 即正式确定录取名单 。
明朝对于会试主考官的选拔 , 并无明文规定有何要求 , 但是这可不代表谁都能当会试的主考 。 根据统计 , 在明朝276年历史中总计的144位会试主考官里面 , 有明确功名记录的有134人 , 其中除了永乐十三年的主考官梁潜为洪武二十九年举人外 , 其他主考官均是进士出身 。
【爱历史】介绍乡试会试殿试到底考些什么,考官是如何选拔的
文章图片
也就是说 , 明朝会试主考官的进士比例达到了99.3% , 这一高比例足以说明 , 明代的授官与士子的科举出身是紧密联系的 , 虽然明代没有明文规定会试主考官一定要是进士出身 , 可是明代政治选官的主要途径就是科举取士制度 , 所以士子们的科举出身也成为了仕途选拔的最重要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