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网|100 多天,连咖啡高调回归:已拿到新一轮融资,消失( 二 )


瑞幸价格大战下的"直接受害人":戛然而止的盈利 , 几度深陷关店风波
实际上 , 连咖啡是一家比瑞幸咖啡创立更早的互联网咖啡企业 。
公开资料显示 , 连咖啡2014年起家 , 最早为用户提供代买配送星巴克、COSTA等品牌咖啡的服务 。 彼时 , 用连咖啡CMO张洪基的话来讲 , 连咖啡比星巴克更清楚会员的需求 , "我们知道星巴克的用户的偏好更多集中在哪里" 。
2015年8月 , 连咖啡剥离星巴克等第三方品牌的咖啡外送服务 , 推出自有品牌CoffeeBox的咖啡外卖 。
与传统咖啡品牌线下开连锁店注重体验和提供第三空间不同 , 连咖啡做的是自有品牌咖啡外卖服务 。 依据其用户积累 , 连咖啡在消费者需求密集的商圈或园区内开设一个小型门店(即站点)生产咖啡 , 做咖啡外送和自提 , 并利用社交裂变获取用户 。
投中网了解到 , 2017年 , 连咖啡就已开始实现盈利 。 但是 , 2017年10月 , 疯狂"跑马圈地"的瑞幸咖啡出现了 。 在星巴克与瑞幸咖啡快速扩张门店、展开线上争夺的过程中 , 连咖啡一度"命悬一线" 。
连咖啡没有坐以待毙 。
2018年 , 连咖啡决定投身线下 , 开始大规模烧钱扩张 。 连咖啡烧钱最快时 , 门店总数曾超400家 。 然而 , 不同于"财大气粗"的瑞幸咖啡 , 连咖啡"很快就烧不起了" , 前述知情人士对投中网表示 。
那是连咖啡最为黑暗的一段时光:所有的计划全部被打乱 , 还欠下巨额的钱 。 "窟窿很多" , 前述知情人士对投中网表示 , "还是创始人用自己的钱把它们填上了 。 "
"融资"是连咖啡唯一的解药 。 终于 , 在瑞幸咖啡成功递交IPO申请的第二天 , 连咖啡宣布获得新一轮融资 。
但是 , 在这场资本主导的咖啡大战中 , 连咖啡拿到的钱还远远不够 。
投中网|100 多天,连咖啡高调回归:已拿到新一轮融资,消失
文章图片
2019年 , 连咖啡对北京、上海的门店进行了整体优化 。 当时 , 连咖啡关闭了上述区域的30%-40%的咖啡站 。 连咖啡表示 , 公司是由于处于负毛利状态和品牌形象欠佳的原因而关店 。
经过战略调整 , 连咖啡宣布于2019年4月全面回归盈利状态 。 但是 , 不管如何追赶 , 连咖啡的门店规模都与瑞幸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
2020年4月 , 瑞幸咖啡自曝财务造假 , 资本市场哗然 。
"商业世界是很残酷的 , 连咖啡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 。 "前述知情人士对投中网表示 , 瑞幸咖啡花三块钱赚一块钱的打法确实搅乱了市场的步伐 , 在"互联网咖啡"热度最高时引发了一些相对盲目的竞争 , 但是输了就是输了 , 连咖啡没有回头路可以走 。
2020年6月 , 连咖啡陷入关店风波 , 接连关闭多家线下门店 , 咖啡业务一度陷入停滞状态 。
终于 , 时隔三个月 , 连咖啡再次回归战场 。
喜茶、奈雪纷纷入场 , 连咖啡如何求生?
如今的战场 , 比6年前更加热闹 。
2020年 , 同仁堂开始卖养生咖啡 , 新式茶饮网红品牌喜茶、奈雪的茶陆续推出咖啡饮品 , 甚至连原本不属于咖啡赛道的农夫山泉、可口可乐、维他奶等巨头 , 也纷纷抢滩咖啡市场 。
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 , 2018年中国人均咖啡消费量6.2杯 , 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处于较低水平 , 仅为德国的0.71% , 美国的1.6% , 中国咖啡市场空间还有巨大潜力 。
消费品行业资深投资人吴晓鹏也表示 , 咖啡本身对新消费人群在口感和精神需求上都很讨好 , 具有"中高客单价、高频次、高毛利"特点 , 咖啡行业确实存在大的机会 。
但是 , 毋庸置疑的是 , 瑞幸风波及补贴大战后 , 中国一度疯狂的咖啡市场在变得冷静 。
"目前 , 整个行业相当于已经稳定下来 , 大家都是以正常做生意的角度去考虑怎么赚钱、怎么扩大规模 , 而不是靠巨额的亏损烧出一条路 。 "曾投资于某知名互联网咖啡品牌的投资人对投中网评论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