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小提琴追求什么样的音色?小提琴家张乐:有一点苦,带一点甜( 二 )


梅纽因还说了一句预言:三十年后 , 世界乐坛将充满中国人 , “那时候中国的古典音乐真的很落后 , 刚刚起步 , 他能说出这个话来 , 很大胆 , 但也挺准确的 。 ”
梅纽因的话点燃了张乐的梦想之火 , 他渴望音乐 , 渴望从中国走向世界 。 15岁 , 张乐远渡重洋 , 去英国参加了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并获奖 。
在伦敦 , 张乐还见到了已经成家成名的帕尔曼 。 他和同学们兴冲冲地听了帕尔曼和伦敦交响乐团的一场音乐会 , 演的是德沃夏克的小提琴协奏曲 。 张乐还记得在后台见帕尔曼的情景 , “他握着我们的手 , 手特别大 , 像是没有骨头 , 棉花一样柔软、温暖 , 就像他的个性 。 ”
“高贵的音乐品味很重要”
1986年 , 美国小提琴家、伊丽莎白国际小提琴比赛终审评委西诺夫斯基来上海音乐学院讲学 。 张乐跟西诺夫斯基学了一个夏天 , 被他赏识 , 并建议出国深造 。 这时 , 张乐已经收到四五所世界名校的邀请 , 最后 , 他选择了西诺夫斯基任教的约翰斯·霍普金斯隶属皮波蒂音乐学院 , 获得了全额奖学金 。
18岁 , 张乐正式赴美 , 出国深造对他来说 , 就是“从血液里重塑西方古典音乐的传统与精髓” 。
在美国著名的阿斯本音乐节 , 张乐演奏了一支难度极大的协奏曲 , 斩获小提琴比赛第一名 。 巧的是 , 比赛正是迪蕾主持的 。 大学毕业后 , 张乐想去纽约开拓视野 , 迪蕾邀请他去茱莉亚音乐学院继续深造 , 不仅给出全额奖学金 , 每月还有5000美元的生活费 。
迪蕾的学生来自全世界 , 包括吕思清 , 张乐和吕思清住楼上楼下 , 常常一起讨论演奏方法 。
“迪蕾的视野很开阔 , 条条大道通罗马 , 很少来影响演奏家自身的个性 , 鼓励你找到自己的声音 , 发扬自己的音乐性格 。 与迪蕾不同 , 西诺夫斯基的传授非常强势 , 甚至在琴房写了这么一句话:只有我的办法是正确的 , 其他都是错的 。 ”
张乐认为 , 两种教学方法各有所长:18岁之后要形成自己的风格 , 但在18岁之前 , 应该找偏强势的老师,因为老师教学生的一种方法 , 是浓缩了各个学派精华的结果 。 更重要的是 , 要在年少时期 , 培养出正统的、高贵的音乐品味 。
张乐在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室内乐老师 , 是一位来自德国的“贝多芬学派”传人 , 乐曲开始的八小节——相当于文章第一句 , 八小节的音乐结构 , 教授整整教了他一个学期 。
“所有的古典音乐 , 都是建立在每八小节一个分句上的 。 所以古典音乐的底子要特别正统!高贵的品味很重要 。 你的音乐可以很煽情 , 甚至很悲情 , 但不管什么情绪 , 都要在一个高贵的范畴里 , 而不是低俗的滥情 。 ”
在中国、美国顶级的音乐学院都接受过教育 , 张乐感觉到了其中的差别:美国很重视重奏和乐团 , 排课力度非常大 , 而早年的中国 , 是以独奏为主 。
张乐认为 , 这一点也无可厚非 , “在大学 , 尤其是附中 , 你往独奏的方向走没什么错 。 实际上 , 你必须是一匹赛马 , 才有可能变成拉车马 , 而拉车马是不可能变成赛马的 。 你把能力练到最强 , 之后再去发展重奏、乐团、教学 , 都是可以的 。 ”
“歌剧美在不统一 , 美在变化无穷”
在茱莉亚音乐学院求学期间 , 张乐有空就去一墙之隔的大都会歌剧院听歌剧 。
瓦格纳、威尔第、普契尼、罗西尼 , 这些作曲家几乎没有交响与独奏作品 , 却写出了一部又一部流传后世的伟大歌剧 。 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 , 歌剧这门综合性艺术 , 对张乐来说 , 很神秘 , 很向往 。
毕业后 , 他决定去大都会歌剧院乐团闯一闯 。
很多国外知名乐团考到最后一轮 , 会选择开幕 , 这样就有可能造成不公平 , 华人乐手更是容易遭遇不公 。 大都会歌剧院乐团从第一轮到最终轮 , 都是闭幕 。 张乐和全世界400多位乐手一起竞争 , 用手中的琴说话 , 拿下了小提琴演奏家的终身席位 , 创造了中国人在国际一流乐团任职的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