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报调查|致敬!抗战老兵李启岗:永不泯灭的军号声声
日前 , 采访人员来到延吉市拜访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兵李启岗 。 已是95岁高龄的他 , 看上去身子骨还很硬朗 。 “就是耳朵有点背 , 你们说话得大点声 。 ”老人笑着说 。
文章图片
在他的胸前 , 近10枚金色、红色军功纪念章熠熠生辉 。 老人一边抚摸着这些军功章 , 一边讲述起它们的来历 , 言谈中还操着淡淡的山东口音 。
1925年 , 李启岗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 家中兄妹八人 , 李启岗排行老三 。 小时候 , 为了生计 , 他在地主家打零工 , 挣点口粮补贴家里 。 “苦是苦了点 , 但是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 日子勉强过得去 。 ”李启岗说 , 原本平静的一切在日军侵略他的家乡以后彻底改变了 。
“日军烧毁了我们的房子 。 没有了家 , 没有了粮食 , 为了活着 , 我的父母推着独轮车载着弟弟妹妹开始逃荒 , 而我则留在家乡以要饭为生 。 ”
两年后 , 李启岗的父母回家乡搭建了简陋的草棚 , 就在这一家即将重新过上正常生活的时候 , 日本侵略者再次来袭 。 “敌人抢走了家中仅剩的粮食 , 导致我的父母和大哥活活饿死 , 二哥也被抓走了 。 我把弟弟妹妹送到姑姑家代为照顾后 , 毅然决然加入了临清县大队 , 开始了军旅生涯 。 ”
1943年4月 , 17岁的李启岗个子还没县大队给他发的枪高 。 “由于武器和人数与敌军相差太大 , 所以我们县大队主要任务就是观察放哨 , 一旦敌寇准备出来抢夺粮食、杀害村民时 , 便立即向村里通知情况 , 掩护村民提前带着粮食撤离 。 ”
人没枪高 , 胆比“天”大 。 身手敏捷的李启岗每次侦察敌情时都是最后撤离 , 独自面对随时可能被日军抓到的险境 。 当采访人员问他是否害怕被敌人发现时 , 李启岗老人没有说话 , 只是轻轻摇了摇头 。
李启岗加入县大队一年后 , 临清县周边的10个县大队被调到山东潍坊一带合并起来 , 编入山东八纵70团 。 他跟随原大队成为了一名八路军战士 。 随后 , 李启岗接受了正规的训练 , 练习如何射击、如何使用大刀与敌人肉搏 , 以及简单的战术配合 。 由于训练中表现突出 , 李启岗被选中担任营长的警卫员 。
1944至1945年 , 李启岗所在团队在山东、河北之间来回行军 , 其中 , 山东聊城发生的一场战斗令他永生难忘 。 “当时 , 敌人利用隐秘地道从城中出来偷袭 , 致使我军损失惨重 。 我发现后 , 果断和其他几个战友将该地道炸毁 。 ”也正是在那天 , 敌人的手榴弹弹片打入了李启岗的头部 。 话到此处 , 老人给采访人员指了指当年的伤口 , 只见他后脑还有一块深黑色的印记 。 “如果弹片再深一点 , 我也就牺牲在前线了 。 ”
日本投降后 , 李启岗跟随部队转入国内解放战争 , 其间 , 他成为了一名司号员 。 “冲锋号、集结号、撤退号……上百个号谱必须背得滚瓜烂熟 。 ”李启岗说 。 除了刻苦训练外 , 当司号员还一定要机灵 。 “吹号的地方 , 已经离敌人很近了 , 是火力最集中的地方 , 往往号音未落 , 子弹炮弹已铺天盖地袭来 , 反应慢几秒钟 , 就有可能被炮弹击中 。 ”
复员后 , 他曾在北大荒农场、延吉市房产修建队工作 , 后在延吉市公路段任段长 , 1983年4月离休 。
多年来 , 李老利用业余时间给年轻人讲述革命故事 , 教育后辈要爱党爱国 , 努力奋斗 , 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 平日里 , 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家门口的院子里种花种菜 。 “年轻人就像这些花一样 , 需要精心培养 , 才能盛放 。 ”
【吉报调查|致敬!抗战老兵李启岗:永不泯灭的军号声声】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赵梦卓实习生滕浩锋
编辑:刘颖
- 四川省|中国最让人琢磨不透的军队,内战时不堪一击,抗战时却屡立战功
- 大悟新闻|新四军第五师纪念馆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 党史|抗战时期外国记者镜头下的延安,江青的衣着令人吃惊
- 趣观历史|看完说:白高兴一场,宋朝针灸铜人流落日本?专家得知前去调查
- 日军|抗战时最有血性的伪军,日军中将打他一巴掌,他抬手就是两枪
- 晨报精选|(/4),济南抗战历史图片影像展举行
- 团结出版社|“烽火连天旌旗红——不可遗忘的抗战往事”主题讲座在南京举办
- 日军|一分钟改变抗战历史、挽救中国,这个英雄究竟是谁?
- 搞笑小霞运动新发现|一支“神秘消失”的部队,3年后“现身东北”歼灭8万鬼子,抗战中
- 看三国|老农救回一日本兵,爷孙俩养他47年,后来如何?,抗战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