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天外|梁武帝萧衍为什么要写赋体名篇《孝思赋》

梁武帝萧衍(464-549)雅爱读书 , 即便后来贵为帝王 , 于万几宸函之暇 , 依然是手不释卷 。 有一次 , 他读《孝子传》 , 触发了自己未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终生遗憾 , 由此撰写了《孝思赋》 , 成为六朝传世文献中的赋体名篇 。
从《孝思赋》的序文中 , 梁武帝叙说了自己未能与父亲临终告别的伤心往事 。 梁武帝萧衍本是南朝齐朝开国勋臣萧顺之的第三子 , 七八岁时 , 母亲便去世了 , 他是在家庭保姆的护理下长大的 。 萧顺之虽然有十一个儿子 , 但由于萧衍少年聪慧 , 资兼文武 , 盛名令誉著于当时 , 因此肯定会对他给予较多的关注 。 萧衍十几岁时就步入仕途 , 初为卫军将军王俭的东合祭酒 , 很快受到了王俭的赏识 , 被请为户曹属 。 齐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 , 招文学 , 萧衍与沈约、谢朓等号为“八友” 。 二十多岁之后 , 萧衍出任齐随郡王镇西咨议参军 , 任职于荆蛮之地 , 通信多有不便 , 他也很少了解家中的情况 。 因此说 , 萧衍长大后一直忙于公务 , 并没有多少时间在父亲身边侍奉尽孝 。 齐永明八年(490)的一天 , 萧衍在出差途中隐约听到了父亲身体不太好的消息 , 这使他极为挂念 , “昼则辍食 , 夜则废寝 , 方寸烦乱 , 容身无所” 。 他立即递交辞呈 , 启程还家 。 当时的主帅 , 即随郡王萧子隆 , 多次派人要求萧衍暂且停留一个晚上 , 以便第二天到江津码头为他举办送行仪式 。 但是萧衍心情急迫 , 已经等不及了 。 他找来一只小船 , 连夜赶路 , 顾不得夜黑浪大 , 航行危险 。 不曾想船行至定陵(东吴景帝孙休墓 , 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乡松山村)就坏了 , 幸好萧衍家有一个叫周仲达的门客正担任雀头(今安徽省铜陵县北)戍主的职务 , 离此地不远 , 借来船只 , 使萧衍得以继续顶风冒浪 , 昼夜兼行 。 当萧衍回到家中之时 , 其父萧顺之已经去世了 , 他还是没能与父亲见上最后一面 。 萧衍为此伤心欲绝 , 五内分崩 , 他甚至打算终生为父亲守护坟墓 , 不过这个想法没有得到大哥萧懿的认可 。
想天外|梁武帝萧衍为什么要写赋体名篇《孝思赋》
文章图片
梁武帝在《孝思赋》序文中讲到自己虽膺帝王之任却不能弥补未报父母深恩的遗憾 。 梁武帝萧衍的父亲去世之后 , 经过激烈的宫廷斗争 , 齐武帝的子孙失势 , 其侄萧鸾在萧衍的辅佐之下 , 先是入朝拜相 , 不久登基为帝 , 是为齐明帝 。 其时齐武帝亲信豫州刺史崔慧景深感朝廷形势对自己不利 , 志怀反复 , 厚招奸滑 , 而北魏孝文帝为了迁都洛阳 , 发动攻打齐朝的战争 , 齐境震动 , 齐明帝遂起用萧衍坐镇寿阳 。 一方面防备北魏南侵 , 另一方面也防范崔慧景叛乱 。 萧衍认为 , 自己的这次任命 , 也是父亲遗留恩德的结果 。 他说:“时有北门狡虏寇边 , 朝廷以先君遗爱结民 , 咸思在昔 , 故旧部曲 , 犹有数千 , 武庆宗将领 , 留防彼镇 , 时便有旨 , 使扞寿春 。 王事糜烂 , 辞不获免 。 ”[1]337原来寿春将士都是他父亲的老部下 , 他出镇寿春 , 有利于团结当地军民 , 实现齐明帝的战略意图 。 而萧衍凭借他出色的政治能力 , 不仅阻止了齐军将帅欲进攻崔慧景的苗头 , 而且还设法安抚崔慧景 , 在无形中消除了崔慧景的反侧之心 , 由于齐朝上下一心 , 取得对北魏作战的优势 , 边境也就安定下来 。 萧衍由此成为齐朝著名的军事将领 , 在不断的征伐中逐渐成长为齐朝最有权势的人物 , 于齐中兴二年(502)受禅为帝 , 改元天监 , 成为南朝梁朝的开国皇帝 。 虽然富贵至极 , 他仍然不能忘怀自己未曾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遗憾 , 因此《孝子传》所载子路对孔子所讲的那一番话尤其能打动他的心弦:“由事二亲之时 , 常食藜藿之食 , 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 , 南游于楚 , 从车百乘 , 积粟万锺 , 累茵而坐 , 列鼎而食 , 愿食藜藿之食 , 为亲负米 , 不可复得 。 ”他自述感受云:“每感斯言 , 虽存若亡 , 父母之恩 , 云何可报 。 慈如河海 , 孝若涓尘 , 今日为天下主而不及供养 , 譬犹荒年 , 而有七宝 , 饥不可食 , 寒不可衣 , 永慕长号 , 何解悲思!”父母已逝 , 兄长亦亡 , 自己虽然贵为天子 , 但却不能对生育和培养自己的亲人有任何的好处和供养 , 萧衍的遗憾似乎在权力的顶峰被无穷地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