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馨星|伤不起的认罪认罚——加刑随便加,减刑就不行?


_本文原题:伤不起的认罪认罚——加刑随便加 , 减刑就不行?
寒馨星|伤不起的认罪认罚——加刑随便加,减刑就不行?
本文插图
严歌苓在《陆犯焉识》中 , 叙述了劳改犯陆焉识跌宕起伏的一生 。
起初 , 陆焉识被判的是十五年有期徒刑 。 造化弄人 , 过了几年 , 当初判陆焉识十五年刑的法官也被打倒了 , 于是 , 这个法官经手的所有案件都被拉出来重新加了刑 。
既然审判者是敌人 , 那么敌人自然会包庇敌人 , 所以经他手判的案件一定是轻判了 。 轻判了就要拉出来再加刑 , 逻辑闭环 , 没毛病 。
陆焉识却不干了 , 在他这个大知识分子看来 , 这是无法接受的 。 他的辩解在逻辑上也无懈可击:每天都有人被打倒 , 假使明天现在的法官又被打倒了 , 自己不是又要被拉出来再加一次刑?这样下去何时是个头?再说 , 原来的判决书是盖着公章的 , 怎么能说不算数就不算数了呢?实在要改判也可以 , 他要求在判决书中写明 , 今后再也不加刑 。
两者都有理 , 但必须有一方是错的 。 于是 , 本来只是要加刑到无期的陆焉识 , 直接加到了死刑 。
【寒馨星|伤不起的认罪认罚——加刑随便加,减刑就不行?】也许你觉得这个故事读起来啼笑皆非 , 但令人沉默的是 , 过去从未远离 , 文学无限逼近现实 。
一个是我本人经办的案件 , 被告人自愿认罪认罚 , 检察院给出了确定性的量刑建议 。 其实这个量刑建议不算轻 , 但看在明确建议缓刑的份儿上 , 也就认了 。 不过法院好像并不买检察院的账 , 干净利落判了个实刑 , 理由是量刑建议不当 , 但哪里不当 , 又没有任何说理 。
另一个是朋友经办的案件 , 更魔幻 。 朋友的当事人 , 是几个人中地位作用最轻的一个 , 所以不顾朋友的再三建议 , 签了认罪认罚具结书 。 事实上 , 检察院给出的量刑建议是完全错误的 , 全案应该在三年以下的案件 , 给出了三年以上的量刑建议 。 尴尬的是 , 唯一一个签了认罪认罚的人 , 还是几个人中地位作用最轻的一个 , 这将抬高全案量刑 。 法院觉得这事不能这么弄 , 否则太冤 , 但自己又不愿意去跟检察院扯皮 , 让律师出面 , 协调检察院调整量刑建议 。 结果检察院干净利落地拒绝了 , 理由很简单 , 法院有改判的权力 , 何必多此一举呢?最后 , 法院含泪采纳了检察院明显不当畸重的量刑建议 。 一份认罪认罚具结书 , 坑了全案四五个人 , 如果没有这份具结书 , 这个案子毫无疑问会全案在三年以下进行量刑 。
我们自古就有“重刑主义”的传统 ,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 我们的司法人员对于重判 , 从来没有任何心理压力 , 但对于轻判 , 他们谨慎地有些迂腐甚至可笑 。
当他们担忧判太多缓刑会被别人用有色眼镜看待时 , 他们就可以无视量刑建议 , 无视刑诉法 , 径行重判 。 同样是他们 , 在明知量刑建议明显畸重情况下 , 自愿放弃刑诉法赋予的纠正权力 , 错误重判 。
选择适用认罪认罚的人 , 往往会发现自己既没有被轻判 , 更面临了陆焉识那般的“双重危险” 。 他们让渡(几乎)一切诉讼权利换来的 , 按着血手印的认罪认罚具结书 , 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 , 也不能给他们提供任何保障 。 在需要往重了改判时 , 它一文不值;在需要往轻了改判时 , 刑诉法又羞羞答答地挡在面前 。
穿过厚重又稀薄的历史 , 严歌苓笔下的陆焉识凝视着我们 , 彼此都触手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