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进京赶考的书生大多穷困潦倒,事实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引言
唐代大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中以一句“春风得意马蹄疾 , 一日看尽长安花” , 写出了无数考生金榜题名后的喜悦 。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 通过考试去到理想的学校 , 或者是走上自己想要的道路 , 都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 然而无论是如今的高考 , 还是古代的科举 , 都需要学子寒窗苦读多年 。 但其中只有很少的人 , 在多年寒窗后可以真正改善自己的生活 。
【爱历史】进京赶考的书生大多穷困潦倒,事实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在古代的许多小说和话本中 , 都有穷书生和富家小姐的故事 。 这些故事中 , 富家小姐往往资助了穷书生上京赶考 , 同时以身相许 。 看多了这些故事 , 人们往往会留下一个刻板印象 , 那就是进京赶考的书生大多穷困潦倒 。 但是呢 , 同样是在这些小说中 , 也不乏书生流连青楼的描写 , 而青楼却是个“销金窟”的所在 。 那么 , 事实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爱历史】进京赶考的书生大多穷困潦倒,事实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文章图片
01
封建科举制度始于隋朝 。 在隋朝之前 , 若非机缘巧合 , 或者改朝换代 , 寒门与世族之间的鸿沟几乎是不可逾越的 。 这种阶级的固化使得底层人民的苦难想要上达天听几不可能 , 朝堂之中的王公贵族也只为了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利益勾心斗角 。 因而有人将科举制度出现之前的朝廷称之为“上品无寒门 , 下品无士族 。 ”三国后期以及两晋时期 , 朝政渐渐由士族把控 , 其弊端越来越明显 ,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统治者更愿意推行科举制 。
唐朝时科举制度真正成型 。 常设的科目就有不下10种 , 其中还包括道举和武举;其中又以考察儒家经典的明经科 , 以及考察“时务策”的进士科最受欢迎 。 唐朝许多名垂青史的诗人和贤臣 , 都是通过这两科考试平步青云的 。 唐朝的科举向全社会开放 , 吸引了许多寒士进入朝廷之中 , 这些寒门学子在制度保护下也没有被士族拉拢 , 真正成为了栋梁之材 。
【爱历史】进京赶考的书生大多穷困潦倒,事实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文章图片
从宋代至明清 , 科举制度日益成熟 , 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名目繁多的庞大体系 。 例如 , 在唐朝时应试者在所在县或州考试合格后 , 就可以到京师应试了;但在明清时期 , 科举被分为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 , 其中不同级别内部又有分级 。 之所以设立这样繁杂的考试制度 , 是因为明清时期试图通过科举之路走上官场的人数大大增多 , 它有助于快速筛选人才;但如此庞杂的制度也给学子带来了诸多不便 。
02
不过这诸多不便中并不包括手中拮据 , 恰恰相反 , 寒门学子们进京赶考的时候 , 可以说是他们最富有的时候 。 这些钱财一方面来自于朝廷发放 , 例如在清朝时 , 政府会根据考生距离的远近发放数额不等的路费补贴 。 其中距离京城较近的河北一带能拿到4两银子左右 , 距离京城最远的广东琼州府考生可以拿到足足30两 , 这笔钱折合成人民币有大约2万元 , 即使在路上花费几个月的时间 , 也基本够用了 。
【爱历史】进京赶考的书生大多穷困潦倒,事实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文章图片
说是路费 , 但其实这些考生路上不会花费太多银子 , 因为只要有一纸证明 , 他们路上的食宿都是免费的 。 赶路所用的马车也可以向地方官府申领 , 官府会给他们发放一架一人小马车 , 上面插有“礼部会试”的小黄旗 。 凡是这样的马车 , 沿途关卡必须无条件放行;这面黄旗还可以保护赶考举子们不受土匪骚扰 , 因为这样的车若是出了事 , 地方官员也不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这种小马车被称之为“公车” , 名字来源于《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 , 至公车上书 , 凡用三千奏牍 。 ”清朝末年 ,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向光绪皇帝提议进行变法时 , 也是以进京赶考举子的身份 , 所以他们的提议被称之为“公车上书” 。 从这些补贴政策来看 , 为了吸纳人才 , 朝廷在每年科举考试中的投入相当不小 , 沿途的放行政策等也给举子们减少了许多麻烦 。 这使得寒门举子们也不至于在京中穷困潦倒 , 可以安心备考 。
【爱历史】进京赶考的书生大多穷困潦倒,事实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文章图片
03
除了政府发放的补贴和提供的便利外 , 举子们还有很多额外的“补贴”和“灰色收入” 。 由于进京赶考的公车十分便利 , 既不会被沿途各城市仔细搜查 , 也不会被土匪觊觎 , 因而许多考生们会选择帮商人们带货 。 虽然马车很小 , 但一些小件物品还是足足放得下的 。 又因为官府不会仔细搜查 , 所以甚至会有考生帮忙带违禁品到沿途城市的情况出现 。 自然 , 商人们给考生的利益是十分丰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