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李录:从外国投资人角度看中国经济未来( 五 )


从注册制改革开始 , 中国会慢慢调整社会融资结构 , 将银行债务从80-90%的高比例逐步调低 。 一个复杂成熟的经济体是不应该有这么高的银行债务比例的 。 因此 , 资本市场改革将成为解锁高债务比问题和提高融资效率的关键 。

刘易斯|李录:从外国投资人角度看中国经济未来
文章图片
图12 中国1952—2017年国民储蓄率
来源:CEICDATA
但中国可以不依赖于外国资本 。 资本可以直接取自本国的储蓄 。 在中国家庭变得富裕时 , 储蓄率还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 这是中国文化的产物 。 图12明确地显示出中国人还不满足 , 他们想要投资更多 , 他们不想坐吃山空 。 如果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能够将这种欲求转化成有效的投资 , 通过对教育、技术的持续投资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 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个人财富增长、消费升级、投资增加的持续正向循环 , 就能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 。
4.理解中国经济未来的另一个维度是中国政府在处理重大问题、危机时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 今天中国政府的两个目标 , 即全面从严治党治国与保持经济中高速可持续增长之间既统一又有一定矛盾 , 有时处理得不好甚至可能演化成危机 。 但是在应对危机时 , 我们也看到中国政府表现出足够的弹性和实用主义精神 , 可以在两大目标中调整轻重缓急 。 比如中国政府在中美贸易冲突问题上已经调整了与美国谈判的策略 , 也改变了之前对私营企业家的一些处理方式和对私营企业的借贷政策 , 尤其是在证券市场暴跌中对私营企业金融股权的处理等等 。 当然 , 已经造成的损失难以逆转 , 伤口愈合也需要一定时间 。
另外 , 全面从严治党治国的结果可能是政治愈发稳定而非相反 , 这一点可能会让同情西方模型的国内、国外观察家感到难以理解、难以接受 。 但是现实确实如此 , 过去和当代也都有很多案例可以佐证 。 在这种情况下 , 人们会想方设法进行适应性调整 。 无论人们对今天的局面有多少不满 , 大多数人并不愿意离开中国 。 他们既带不走财富 , 更带不走事业 。 随着政策改善 , 时间推移 , 一切又回归常态 。 商人会继续经营生意 。 这些财富不会从中国流走 , 生产性资产不会丢失 。 社会上的大多数人 , 甚至包括中国政府 , 都会学着去调整 。 如果中国政府都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 我想整个中国社会必然也是灵活的、具有适应性的 。 当矛盾爆发时 , 我们会看到两个目标之间的优先顺序不断地切换 。 只要政府不改变经济改革发展目标 , 中国经济就会在一个稳定单一的大市场中持续发展下去 。
5.那么在现有的政治经济模式下 , 中国经济还能走多远呢?当然没有人能够对此作出确切的回答 。 所以 , 要预测中国经济的未来 , 最好参考一下以类似政治、文化组织起来的国家的发展经验 。
东亚同样受儒教影响的国家、地区 , 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 , 尽管无论是政府管控程度还是人口数量上都与中国有很大不同 , 他们的发展历程仍对预测中国经济前景具有启发意义 。
日本在1962年首次达到10,000美元人均GDP水平(2010年不变价美元) 。 随后的24年里 , 其GDP平均复合增长率约为6.1% , 一直持续到30,000美元人均GDP水平(图13) 。 然后增长率开始放缓 。 韩国在1993年突破了10,000美元大关 。 随后24年 , GDP平均复合增长率为4.7% , 直至达到25,000美元以上(图14) 。 新加坡的复合增长率高达8.2% , 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从人均10,000美元一直增长到30,000美元(图15) 。 中国香港也是类似 , 有28年10%的增长率(图16) 。
当然 , 新加坡和香港都是很小的经济体 , 因此不太具有可比性 。 韩国和日本的数据更具预测性 。 他们在政治上的组织方式和中国类似 , 也和中国一样重视教育、技术、产业升级并且强调国内消费 , 日本尤其如此 。 韩国的经济仍然非常依赖外国 。 但他们都多多少少转移了一些重心到消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