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时报|“金融”还是“科技”? 蚂蚁集团拟设金控公司,遭遇估值拷问丨新金融


近年来蚂蚁金服业绩波动相当剧烈 , 一方面因为消费金融和网贷的政策变动对其收入和利润结构造成影响 , 另一方面是因其销售费用等成本大幅波动
投资时报|“金融”还是“科技”? 蚂蚁集团拟设金控公司,遭遇估值拷问丨新金融
本文插图
《投资时报》研究员 田文会
从千呼万唤到火速出击 , 官宣上市后仅一个月左右时间 , 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蚂蚁集团)即披露招股书 。
该公司名称由过去的“蚂蚁金服”变为“蚂蚁集团” , 看似去掉了“金融”符号 , 但蚂蚁集团招股书显示 , 其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收入占其总收入比例近几年持续攀升 , 加上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收入 , 这两项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近几年维持在99%左右 , 创新业务及其它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只有约1% 。
《投资时报》研究员还发现 , 蚂蚁集团拟以一家全资子公司为主体申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 , 且由这家子公司持有相关从事金融活动的牌照子公司的股权 。
“金融”还是“科技”?待金融控股公司成立时 , 对于蚂蚁集团可能是一个更大的拷问 。 而“金融”和“科技”的权重 , 对于蚂蚁集团的市场估值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 据报道 , 蚂蚁集团此次上市的估值或约为2250亿美元 。 不过 , 尚未看到蚂蚁集团对此确认 。
回顾蚂蚁集团近几年业绩波动相当剧烈 。 2017年 , 消费金融和网贷的热潮助推蚂蚁集团的业绩登上阶段顶峰 , 也促使其随后的融资估值达到1500亿美元 , 但2018年 , 该公司的净利润即速降73.72% , 而2020年上半年 , 蚂蚁集团的净利润则达到创纪录的219.23亿元 , 同比增长10.59倍 。 此时上市融资 , 对于蚂蚁集团应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窗口 。
蚂蚁集团的业绩波动 , 一方面因为消费金融和网贷的政策变动对其收入和利润结构造成影响 , 另一方面是因其销售费用等成本大幅波动 。
蚂蚁集团在招股书中还提醒 , 其微贷科技平台业务可能无法维持过往的高速增长 。 该业务一直是蚂蚁集团整体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 但其增长率在2020年上半年开始下降 。
《投资时报》就金控公司设立、业绩波动、监管政策变动可能的影响等问题向蚂蚁集团发送沟通函 , 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
业绩波动剧烈
蚂蚁集团近几年业绩波动相当大 , 同时 , 虽然公司名称中看似去掉“金融”字眼 , 但实际上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收入占比却越来越高 。
招股书显示 , 2017年至2019年 , 该公司净利润分别为82.05亿元、21.56亿元、180.72亿元 , 2018年和2019年分别同比增-73.72%、738.22% 。 今年上半年 , 蚂蚁集团净利润为219.23亿元 , 同比增长10.59倍 。
蚂蚁集团今年上半年收入为725.28亿元 , 同比增38.04%;营业成本为300.44亿元 , 同比增6.78% , 营业成本增速远小于收入增速 。 另外 , 其销售费用为60.66亿元 , 同比下降41.82%;管理费用为36.79亿元 , 同比降11.03% 。
蚂蚁集团的收入来自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包括微贷科技、理财科技和保险科技)以及创新业务及其他 。
今年上半年 , 其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收入、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收入、创新业务及其它收入分别为260.11亿元、459.72亿元、5.44亿元 , 同比分别增13.12%、56.95%、112.5% 。
2017年至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 , 该公司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分别为54.9%、51.8%、43.0%、35.9%;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分别为44.3%、47.4%、56.2%、63.4%;创新业务及其它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分别为0.8%、0.9%、0.8%、0.8% 。
从上述数据看 , 近几年蚂蚁集团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收入占比越来越高 , 加上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收入 , 牢牢掌控了约99%的收入占比 , 而创新业务及其它收入占比低于1% 。
招股书中称 , 蚂蚁集团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服务分别为微贷科技服务、理财科技服务及保险科技服务 。 该公司在这三种服务中收取技术服务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