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为团结抗日,他们办报纸、演话剧、开学院|重走东纵抗战路⑦


东江|为团结抗日,他们办报纸、演话剧、开学院|重走东纵抗战路⑦
本文图片
“我们是广东人民的游击队 , 我们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兄弟 。 我们的队伍驰骋于东江战场上 , 艰苦奋斗 , 英勇杀敌 , 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深圳大鹏新区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 传来慷慨激昂的《东江纵队之歌》 。 为鼓舞军民抗战 , 东江纵队当年创作了很多抗日救亡歌曲 。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人 。 战争 , 既是两国军事、经济等“硬实力”的比拼 , 也是精神、文化等“软实力”的较量 。 为鼓舞士气、发动群众 , 东江纵队通过办报纸、演话剧、开学院等形式 , 为广东人民坚持敌后抗战构筑了强大的文化舆论阵地 。
前事不忘 , 后事之师 。 如今 , 广东建有3座以东江纵队命名的纪念馆 , 向人们讲述80多年前先辈们的浴血抗战故事 。 爱国主义精神 , 世代相传 。
东江|为团结抗日,他们办报纸、演话剧、开学院|重走东纵抗战路⑦
本文图片
重走东纵抗战路
在敌人三面夹击中办报
在东莞大岭山镇大王岭村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中 , 有一座长9.3米、宽11米、面积102平方米的“三间两廊”民居 , 这是《大家团结报》旧址 。
抗战时期 , 如何传递抗日信息、鼓舞士气?
1940年10月 ,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东江纵队前身)挺进大岭山区创建抗日根据地 。 次年1月 , 第三大队在此创办《大家团结报》 , 这是抗战时期广东敌后战场第一份革命报纸 。
“我们刚到那里的时候只有100多人 , 刚刚占一个地盘 , 他(注:曾生)就要办报纸 , 我觉得很不简单 。 他说:‘办报纸很重要 , 可以宣传我们的政策 。 你们在东莞应该很清楚 , 这里很多土匪 , 每个都占了一定地盘 。 为了表示我们是共产党 , 和别人不同 , 我们必须办个报纸 。 ’”原《大家团结报》报社负责人杜襟南曾在文章中回忆了那段历史 。
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专家魏法谱介绍 , 曾生到达大岭山后 , 试图利用电台与中央进行联络 。 无奈当时没有专业技术人员 , 也没有电台呼号 , 只能依靠电台接收信息 , 再作为新闻刊发 。 于是 , 报人们在此利用电台、收报机和明码本等 , 收译新闻电讯 , 再使用印刷机印发报纸、传单 。
后来 , 《大家团结报》与《新百姓报》等合并 , 成为《前进报》的前身 。 东江纵队成立后 , 《前进报》成为东纵机关报 。
“《前进报》一诞生 , 就处在日、伪、顽三面夹击的环境中 。 ”原《前进报》社长杨奇曾回忆 , 《前进报》报社无固定社址 , 经常跟随部队辗转流动 , 他与战友要背负沉重的纸张和工具转移 。 在深山密林里 , 他们把军毡架起帐篷 , 把藤篮当作桌子 , 进行编辑、誊写、油印工作 。
东江|为团结抗日,他们办报纸、演话剧、开学院|重走东纵抗战路⑦
本文图片
铁制日产八度印刷机 。
在惠州东江纵队纪念馆 , 有一台铁制日产八度印刷机 。 这是《博罗日报》社在1941年由报社社长陈洁募资从外地购回 。 1944年6月 , 《博罗日报》停业 , 这台印刷机被收藏在一户农民家里 。 后来 , 东纵领导机关迁徙到罗浮山 , 10多名战士冲破敌人重重封锁 , 将机器运往罗浮山朝元洞 , 交由《前进报》社使用 。
“有了印刷机后 , 报纸印刷速度加快 , 发行量变大 。 ”东江纵队纪念馆馆长曾庆香告诉采访人员 , 这台印刷机东江纵队一直使用到1945年 。
在东江纵队成立1周年时 , 纵队政治部通报全队 , 表扬《前进报》社:“在爱民生产和发展群众运动上有优异成绩 , 成为一个工作部门的光荣传统 。 ”
东江|为团结抗日,他们办报纸、演话剧、开学院|重走东纵抗战路⑦
本文图片
“北撤部队于30日傍晚在沙鱼涌海滩登船北撤 。 ”1946年6月30日 , 根据司令员曾生的指示 , 东纵电台在北撤集中地点登船之前 , 向党中央发了最后一份电报 。
先后成立二三十支文艺队伍
“东江纵队刘黑仔 , 佢百发百中携双枪 , 日寇见他就害怕 , 汉奸见他心胆丧……”8月27日 , 深圳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内 , 本地作家罗育灿改编的粤剧《抗日英雄刘黑仔》中刘黑仔扮演者肖春生 , 现场演唱了主题曲《刘黑仔之歌》 , 将人们的思绪一下带回抗战年代 。 唱毕 , 现场响起阵阵掌声 。
当年 , 文艺工作也是东纵发动组织群众、振奋军民抗战信心的“法宝” 。
据《东江纵队志》记载 , 当时每一片游击区和每一个独立作战的部队 , 大都有剧团(队)或政工队、艺宣队 , 先后有二三十支人数不等的文艺队伍 。
1938年12月,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属下的“东江流动歌剧团” , 是活跃在东江地区的第一支专业文艺队伍 。 17名团员常常巡回演出行程数百里 , 沿途写抗日标语 , 出墙报贴漫画 , 印发抗日救亡歌曲等 。
东江|为团结抗日,他们办报纸、演话剧、开学院|重走东纵抗战路⑦
本文图片
该版画内容展示了《前进报》社工作人员在战火中坚持随军板报的场景 。
深圳宝安区燕罗街道 , 车水马龙、一片祥和 , 一条偏僻的巷子里 , 保存了一座陈氏宗祠 , 这是广东省首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东宝行政督导处”旧址所在 。 当时 , 东宝行政督导处成立了一支代号为“天府”的政工队 , 队员达五六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