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旧是个瘾|菏泽市区唯一的山——凤嘴山堌堆

菏泽黄巢点将台 , 黄巢练兵点将的地方
在菏泽城区有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点将台路 , 而它之前的名字是黄巢路 , 不论是点将台路还是黄巢路 , 这条道路的名字和菏泽城区内一处历史古迹凤嘴山堌堆有关 , 而这处古迹在当地人的传说中也叫黄巢点将台 , 据说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曾在此练兵点将 。 不论这个传说是真是假 , 这处古迹却是历史上菏泽市区中唯一一座山凤咮山留下来的遗迹 。
凤嘴山堌堆原来所在的菏泽学院西校区早已被开发成商业住宅 , 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被称为将军苑二期的小区 , 掩映在茂盛的树木荒草之中的凤嘴山堌堆就位于将军苑二期的东北角 。
在凤嘴山堌堆遗址的北侧立着一块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 上面写着“凤嘴堌堆遗址” , 后面有这处遗址的简介:
凤嘴堌堆是一处春秋时期的古人类聚落遗址 , 从堌堆断崖上观察 , 堌堆上部均为黄褐土 。 夯筑而成 , 夯层清晰 , 夯窝密集且排列有序 。 据时代薪火相传 , 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在此揭竿而起 , 踏上了推翻唐王朝的历程 , 故当地群众又称该堌堆为“黄巢点将台” 。 明正德十四年(1520) , 此地又成为了教场 , 现存有明代的“山东曹州新作教场记”碑一通 。
这块由牡丹区人民政府于2016年4月所立的文物保护碑上居然出现了错别字 , 后面的简介中将“且排列有序”的“且”刻成了“切” , 实在让人贻笑大方 。
事实上 , 这处历史遗迹的名字“凤嘴堌堆遗址”也有错误 , 不论是清乾隆年间的《曹州府志》还是光绪年间的《菏泽县志》中对这处遗址的记载都是“凤咮山” , 凤咮山也是历史上记载的菏泽市区中唯一的一座山 。
在清朝《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中有凤咮山的记载:
凤咮山 , 在州西二里 。 以形似名 。 明副使吴公建阅武厅其上 。
清乾隆年间的《曹州府志·山水》中记载:
【念旧是个瘾|菏泽市区唯一的山——凤嘴山堌堆】凤咮山 , 在府城西二里 。
光绪年间《新修菏泽县志》中记载的凤咮山则比较详细:
演武厅在城西三里许 , 有高阜名曰凤咮山 , 明弘治佥事马鸾常阅武于此 。 正德六年 , 副使吴学命义官董懋督役筑台 , 上建演武厅三间 , 东西厢房各三间 。
到了民国时期 , 《菏泽县乡土志》中同样也有凤咮山的记载:
凤咮山 , 距治所二里 , 负郭以形肖故名 。 前明兖西道冒起宗建堂于上 , 以为阅武台 。
从清朝到民国时期对凤咮山的记载中无一提到黄巢点将台 , 但都提到了明朝时期在此建台用以阅武 , 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教场 。
或许是为了便于识读 , 原来的凤咮山后来被讹传为凤嘴山 。 现在的凤嘴堌堆南侧建有一座碑亭 , 碑亭中所立的一块石碑就是明代的“山东曹州新作教场记”碑 。 不过因为距今时间久远 , 再加上平时缺乏相应的防护措施 , 石碑上所刻写的碑文已经非常模糊 , 基本上看不清所刻的内容了 。
在1990年新修的《菏泽市志》中记载的凤咮山已经变成了凤嘴山:
凤嘴堌堆位于市区西部菏泽农校院内北部 。 现存堌堆南北长25米 , 东西宽20米 , 高5米 , 顶部建房1座 。 该堌堆为夯土筑起的台 , 夯土中杂有大量龙山时代至汉代各时期的陶片 。 下部为灰褐土、粘土成分较多 , 夯层清晰 , 层厚15-20厘米 。 全部夯层 , 南北连接无间 。 传说唐末黄巢起义时曾在此点将 , 故又叫点将台 。 清朝时这里是演武校场 , 群众俗称大校场 , 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明末清初的曹州邑人段云襄在三百多年前的一个重阳节来到凤咮山阅武台 , 写下了一首豪迈的怀古诗作《九日登凤咮山阅武台》:
阅武台空压凤凰 , 登高风物又重阳 。 黄花谁送尊中酒 , 白雁新传塞外霜 。
日落平堤秋黯黯 , 烟生远树晚苍苍 。 漫追戏马千年事 , 今古英雄只断肠 。
当我来到凤嘴堌堆遗址时 , 如同段云襄看到的一样也是“凤去台空” , 虽然没有塞外飞来的白雁 , 却看到了“烟生远树”的苍茫 。 千年前的黄巢有没有在此点兵并不重要 , 几百年前的教场上传来的练兵喊杀声也早已随着时光飘远 , 但这里却是众多英雄们的断肠之地 。
凤嘴堌堆 , 抑或是曾经的凤咮山 , 被围在热闹喧嚣小区中的一处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迹 , 又有几人还记得这里上演过的一幕幕历史风云?
转载请注明来源头条号xiaoyao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