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探历史|不懂就处处碰壁,刘伯温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刘伯温信誓旦旦地说:"大帅呀 , 别人我不敢说 , 由大帅您这样的指挥人 , 再加上你的支持和我对我自己的信心 , 统一天下 , 那都不在话下 。 "
朱元璋对刘伯温说:"先生 , 我得到你的帮助那得到整个天下 , 就如探囊取物一样简单了 , 今天能把先生请出山 , 是我朱元璋的荣幸 。 "
探探历史|不懂就处处碰壁,刘伯温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文章图片
两个人这样你一言我一语的相互夸赞 , 这些听起来很像是相互恭维的话 , 确实也有这种成分的存在 , 但是这其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却不是什么人都能表现出来的 。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 首先要自己有足够的才能 , 足够的能力 , 才能说出这样自信的话 , 刘伯温说:"古有七十二福地 , 南田居其一" , 这样的自信都有 , 能力就可见一斑了 。
刘伯温跟随朱元璋的时候 , 已经48岁了 , 这个在23岁就考中进士的人 , 本想成为元朝的朝廷官员 , 干一番大事业 , 谁曾想在元朝末年吏治腐败 , 和刘伯温当初心中畅想的未来完全不一样 , 那种造福一方 , 衣锦还乡的梦想最终被完全磨灭 。
探探历史|不懂就处处碰壁,刘伯温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文章图片
初入仕途的刘伯温是一个正直的人 , 他疾恶如仇 , 对于贪污腐败的吏治 , 对于地痞流氓恶霸 , 从来不会低头 , 于是就拿起了证据和律法惩治了那些恶霸和贪污的官吏!人都说:"水至清则无鱼" , 刘伯温就是在一片"至清"的水中 , 把自己那最后一点力气给弄没了 , 残酷的官场斗争让他不得不退出 , 只能请辞回乡!
元朝末年那个吏治腐败的政治社会里 , 能有刘伯温这样一个正直清廉的官员实属难得 , 虽然他为百姓办了一些实事 , 但却由于他这种性格不被当时的社会所容容纳 , 这也是让人感到惋惜的事情 。
探探历史|不懂就处处碰壁,刘伯温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文章图片
有的人或许碰到这样的事情就变得一蹶不振 , 而刘伯温恰好相反 , 他依然一如既往的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办事 。 这就是人执着的性格 , 因为他执着 , 因为他为百姓办事 , 而且办好事!所以经过多年以后 , 在浙江青田一带 , 刘伯温的名声那是家喻户晓 , 所以才有了朱元璋携重礼聘请刘伯温出山的这一幕!
说到这里的时候 , 可能有人会说 , 那是朱元璋识货 , 也是刘伯温有才 , 才有了这最重要的结果 , 但我想说 , 当我们知道历史的最终结果的时候 , 我却感到刘伯温这个人 , 太过于正直 , 一点都不懂得婉转 , 并不见得最好 。 不是说一个人正直不好 , 是说一个人不懂得婉转地去做人 , 这才是做人最大的忌讳!
探探历史|不懂就处处碰壁,刘伯温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文章图片
文章开头指出 , 朱元璋和刘伯温的一番对话 , 难道仅仅是朱元璋带着重礼感动了刘伯温吗?显然不完全是 。 其实里面真正的原因 , 既有朱元璋对于刘伯温的重礼和诚心邀请 , 也有刘伯温想要博取更大功名的野心 , 这是每一个读书人想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
只能说朱元璋和刘伯温这两个人 , 是在对的时间有了共同的发展目标 , 也满足了他们每个人内心的需求 , 文章开头这一幕才能这么好的展现出来!
我们都说人是会变的 , 但是刘伯温似乎没有什么改变 , 始终奉行的是正直 , 是一种眼里不揉沙子的做法!他的这种正直在朱元璋创业时代 , 一定是被推崇 , 被标榜的 , 但是等到了朱元璋创业成功的时候 , 他的这种做法在朱元璋眼里 , 就变成了一种做作 , 自大和高傲 , 这样说的话刘伯温的结局 , 就看着不那么遗憾了 。
探探历史|不懂就处处碰壁,刘伯温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文章图片
做人正直没有错 , 眼里揉不得沙子也没有错 , 但是对于那些看不惯的做法和不耻于为伍的情况的时候 , 一定不要变得那么聪明 , 一定不要变得那么自大 , 要懂得适当的放低自己的姿态 , 更要懂得适时的委屈一下自己 , 也要懂得适当的让自己变得傻一点 。 因为就像文中说的那样"水至清则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