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创业27年,牛逼吹了27年,他,终于干翻了英特尔!( 二 )


因为带领英伟达创造了这一奇迹 , 一度被人嘲讽、调侃的黄仁勋 , 也一战封神 。
《哈佛商业评论》将他评为2019年全球表现最好的CEO , CNBC主持人将他比作当代的爱因斯坦 , 就连竞争对手也私下称他为“天才” 。
黄仁勋的封神 , 源于十几年前的一次豪赌 。
【2】
2006年的英伟达 , 劫后余生 。
显卡行业经过十年血战 , 80家厂商灰飞烟灭 。 最大的竞争对手3dfx , 也在六年前被英伟达收购 。 剩下的ATI , 则被AMD收入囊中 。
整个行业进入N卡(NVIDIA)和A卡(AMD)两强争霸的时代 。
但英伟达的日子 , 并不好过 。
一方面 , 傍上AMD的ATI满血复活 , 对英伟达步步紧逼 。 另一方面 , 英特尔开始将显卡集成进CPU , 甚至扬言要做独立显卡 。
两大巨头夹击下 , 英伟达一度风雨飘摇 , 质疑声不断 。 不少人问 , 为什么英伟达不做CPU?
但冷静的黄仁勋 , 并没有自乱阵脚 , 反而在一片混乱中 , 察觉到一个大趋势 。
1999年 , 英伟达推出全球首款GPU——GeForce 256显卡 , 并在两年后 , 赋予其可编程的能力 。
起初 , 英伟达只是想为全球游戏玩家打造最好的3D图形芯片 。 但慢慢地 , 黄仁勋发现 , 科学家也用GPU来加速计算 。
这对英特尔和AMD而言 , 只是蝇头小利 , 对英伟达却是一个新的市场 。
但在当时 , 对GPU编程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 为了打开这个市场 , 黄仁勋做了一个关键性的赌注 。
他任命大卫·柯克为首席科学家 , 秘密启动了一个叫CUDA的项目 , 旨在打造一个通用的并行计算架构 , 让GPU不仅仅只是图形处理芯片 。
为此 , 英伟达每年投入5亿美元 , 而当时其年营收不到30亿美元 。
黄仁勋之所以敢这样赌 , 绝非为了区区几个科学家 , 而是对GPU通用计算的看好 。
2002年 , 当英特尔和AMD还忙于主频大战时 , 他就大胆预言:未来微处理器将用于AI等其他领域 。
彼时 , 距离AI爆发还有10年 。
这种超前的直觉和不计成本的豪赌 , 让英伟达早在2007年 , 就为AI铺平了道路 。
那年6月 , CUDA架构正式上线 。 仅过了一年 , 吴恩达就基于CUDA/GPU构建了第一个深度学习模型 。
这让人们看到了低成本运行AI计算的希望 。 GPU迅速在科研界星火燎原 。
两年后的一天早晨 , 吴恩达代表谷歌 , 在硅谷一家咖啡店与英伟达首席科学家进行了一次秘密会谈 。
那次会谈后 , 英伟达开始ALL IN AI , 而吴恩达则组建了谷歌大脑 , 并在2012年AI识别猫中一战成名 。
在被算力困扰了几十年后 , AI终于迎来大爆发 。
提前站在风口上的英伟达 , 从此走出英特尔的阴影 , 开始5年20倍的惊人反转 。
有意思的是 , 英伟达推出CUDA不久后 , AMD也联手苹果 , 推出OpenCL架构 , 试图与英伟达分庭抗礼 。
但主业并非GPU的它 , 显然没有英伟达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 , 结果从一开始就已注定 。
“创新者一旦有信念 , 就会纵身一跃 , 而不是等到大家形成共识 。 ”对于黄仁勋的勇气 , 吴恩达赞不绝口 。
可冒险一旦失败 , 怎么办?黄仁勋的答案是 , 尊重事实 , 迅速认错!
【3】
“荣耀 , 悲剧 , 再次荣耀 , 再次悲剧……”
20多年后 , 当黄仁勋回忆起创业之初的大起大落时 , 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 溢于言表 。
尽管从一开始就试图用3D技术改变游戏世界 , 甚至“狂妄”地喊出:要驱动地球上的每个像素 。
但恰恰是这种对技术的偏执 , 让英伟达一开始就栽了大跟头 。
1995年 , 黄仁勋及其合伙人马拉科夫斯基、普里姆 , 历时两年打磨 , 推出英伟达第一代产品NV1 。
三个心高气傲的年轻人 , 一心想用绝逼的技术打造绝逼的产品 , 然后改变世界 。
NV1也确实是一款出众的产品 , 不但能做图形处理 , 还能播放音乐 , 甚至插上操纵杆秒变游戏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