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科技报国 打造国之重器( 二 )


“王老师经常在办公室忙碌到很晚 , 也经常顾不上吃晚饭 。 ”团队成员贾坤副教授说 , “我刚加入团队时 , 有一次晚上去请教科研问题 , 只见王老师从书柜里摸出了一袋咱陕西特有的干粮——石子馍 , 说误了吃晚饭 , 就着白开水吃一块就当是晚饭了 , 后来才知道这是他的常态 。 ”
在学术方面 , 王铁军于人于己都非常严格 , 但“铁军”亦有柔情 , 他对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成长也特别关照 。 “我有一个师弟 , 他向期刊投稿了一篇22页的论文 , 审稿意见回来以后 , 王老师多次修改 , 准备的评审回复意见竟然长达33页!”航天航空学院副院长卢同庆说 , “我开始的研究方向也与燃机有关 , 后来我对软物质力学这个国际前沿新方向感兴趣 , 王老师毫不犹豫地支持我 , 推荐我去哈佛大学学习了两年 。 我回国后 , 王老师不仅支持我建立了实验室 , 还帮助开拓了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变革性制造技术相关的一些新方向 。 我们组里的学生和青年教师经常开玩笑说 , 王老师就像是把我们送到一个个学术高速路口 , 让我们直接驶上了学术发展的高速车道 。 ”
3 “在爱国的集体里 , 做乐观的英雄”
王铁军团队有一个显著特点:永远的不变和一直在求变 。
永远的不变是 , 从事国家重大需求牵引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的思路和信念一直不变 。 一直在求变的则是 , 不断拓宽新的前沿方向 , 再把前沿基础创新成果应用到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中去 。
“团队首先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 科学没有国界 , 但科学家是有自己祖国的 。 我们始终把科学研究、培养人才和国家需求紧密结合 。 团队鼓励各种人才冒尖 , 又强调协同 。 ”王铁军表示 。
干事创业要眼望星空 , 更要脚踏实地去实干 。 王铁军团队在每周的组会上、每次的单独交流中 , 都会强调实干的理念 。 经过多年发展 , 这一精神已成为团队每个人的行动指南 , 被不断地传承 。 团队成员、青年教师江鹏说:“王老师是一个很实干的人 , 他的办公室从来都是我们楼里最晚熄灯的 , 他从无节假日 , 连大年三十、新年初一都还在办公室工作 。 他常在组会上给我们说 , 为什么有的人能把事情做成 , 就是因为他想做成、能坚持 。 ”
十分重视科研育人也是王铁军团队一大特点 。 团队十分重视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学生和青年教师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 把他们引领到学术前沿 ,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 同时团队也致力于将最新研究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 , 实验室和先进实验装备均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放 。 比如 , 有一名本科生从大二开始就加入课题组 , 参与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中国科学》等重要期刊 。
团队还十分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 , 不管科研任务有多重 , 团队都会支持成员到国外一流大学参加联合培养或合作研究 , 参加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 , 培养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国际视野 。 近几年 , 团队有22名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到哈佛大学、普渡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深造 ,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学成回国效力 , 成为年轻的学术带头人、重要学术机构负责人、企业技术骨干等 。
1955年 , 出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 国务院作出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决定 。 60多年过去了 , 形成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
【立志科技报国 打造国之重器】王铁军团队在科研和育人的过程中 , 始终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 。 在给学生上课、在每周的组会上、在每次的单独交流中 , 团队强调要知敬畏 , 时刻牢记国家和人民 , 把自己的个人奋斗和国家需要紧密结合 。 “在爱国的集体里做乐观的英雄”已经成为团队座右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