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让孩子做个普通娃,怎么那么难!

近年来 , “鸡娃”成风 , 天才少年、天才少女不断刷屏 , 家长们挥金如土 , 买不起天价学区房 , 那就奔波于高价培训班 , 打着鸡血为孩子安排各种学习和活动 , 让孩子不断拼搏 , 让自己不断学习 , “娃累妈更累” 。 有人不禁发问:让孩子做个普通娃 , 怎么那么难!
1
错过敏感期 , 就像错过几百亿?
随着电视剧《三十而已》热映 , 网上由“多才的海淀妈妈”和“多财的顺义妈妈”延续的“鸡娃”讨论热度不减 , “鸡娃”已成当下家长普遍做法 。
“我身边认识的大多家长都给孩子报班 , 我肯定也要报 。 ”海南省海口市某重点中学孟姓语文老师说 , 孩子不学 , 难道整日待在家里打游戏?
阅读过大量育儿书籍的海口妈妈张女士说 , 一些研究认为 , 幼儿成长过程中有很多敏感期 , 抓住孩子敏感期 , 教育事半功倍 , 这些教育理念也影响了这一代父母 。 而一些培训机构也推波助澜 , 推出各种早教班、培训班 , 宣扬越早教育孩子 , 越能在孩子潜意识中为未来发展埋下制胜的种子 。
“家长都生怕错过了孩子敏感期 , 不报班就好像会毁了娃的未来 。 ”张女士说 ,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学霸 , 为了挖掘孩子天赋 , 愿意花钱去尝试 , 哪怕最后一无所获 , 至少不会遗憾 。
2
“鸡娃” , 因为输不起?
专家认为 , “鸡娃”现象愈演愈烈的原因是复杂的 , 既有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 , 也受家庭独子或少子的影响 , 还跟教育改革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有关 。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教授段会冬说 , 在儒家文化圈 , 父母重视子女教育 , 具有千年传统 , 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地区都有这个特点 。 儒家文化圈比别的文化圈更容易形成教育焦虑 , 都希望子女能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
从80后这一代开始 , 一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 , 对于独子或少子的家庭来说 , 一个孩子的失败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 , 不像过去 , 这个不行还有另外一个 , 总有缓冲的余地 , 现在没有缓冲 。
“鸡娃”现象还与“鸡娃”主力军——中等收入群体的处境有关 。 “这一群体好不容易爬上来 , 特别害怕掉下去 。 他们比底层的人更担心回到底层 , 教育焦虑也最强烈 。 ”段会冬说 , 中等收入者比其他阶层的人更加承受不了子女长大后靠出卖体力谋生存 , 加上他们普遍受惠于“知识改变命运” , 因而对子女教育不惜血本 。
但究其根本 , “鸡娃”现象的出现 , 看上去是父母要给孩子增加博弈的资本 , 实际上是家长的无奈 , 是社会发展转型中教育转型滞后所致 , 是结构性的问题 。
3
学会留白 , 静候花开
不少教育专家相信 , 今天的“鸡娃”是对孩子未来的严重透支 。 推崇自然教育的海南松鼠学堂负责人高高认为 , 家长要认识到 , 人生是一场长跑 , 既然是长跑 , 那谁敢说先跑得慢的就一定会输呢?
“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 ”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学校校长包瑞说 , 他决定将女儿从海口的重点中学转至湾岭学校 , 就是相信终生教育比考好大学更重要 , “虽然现在看学习成绩下降了 , 但可能孩子习得了比高分更重要的能力和品质 。 ”
专家们指出 , 无论是奥数金牌 , 还是名校毕业 , 都只是一块敲门砖 , 特别是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远不是“一锤子买卖”了 , 社会给予人们越来越多的成长空间 , 真正的人才甚至不是学校、高等教育能教得了的 。 遗憾的是 , 我们的教育系统仍然在闭环运行 。
人的成长需要等待 , 教育子女要学会留白 。 引导全社会给孩子成长留白 , 需要国家改变教育的导向 。 “如果整个教育系统的导向就是教育分层 , 就是考试选拔 , 一个接一个的考试 , 那没有哪个家长敢静待 , 因为静待等于失败 。 而那些不堪重负的孩子 , 或许还来不及等到花开就已经凋谢 。 ”段会冬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