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小欣娱乐|新时代评弹艺术的“新突围”( 二 )


传统评弹创作中 , 演员兼有导演、作曲、唱腔设计等多种身份 。 而舞美、灯光的设计变化相对较弱——用评弹演员的说法就是:“我们的舞台、服装、灯光都是靠一张嘴说出来的 。 ”高博文介绍 , 在读《医圣》剧本的过程中 , 演员们普遍感觉只靠“说”“唱”似乎还不足以表现 。 “在评弹历史上也有‘书戏’ , 就是演起来的评弹 。 为什么今天我们不能尝试创新 , 探索一下‘评弹剧’的形式呢?”
达成一致意见后 , 上海评弹团请来青年导演吴佳斯担任导演 , 又邀请了戏曲服装设计界的领军人物蓝玲出马设计服装 , 以及青年舞美设计家桑琦设计舞美、青年灯光设计师李泓晔设计灯光 。
“戏曲演员都是一人一角 , 每个人的服装都是具象的 。 但是评弹剧不同 , 台上的演员往往一人分饰多角 。 一套衣服如何有特色 , 又能在不同身份间兼容?”这是蓝玲遇到的新课题 。 舞美设计同样不轻松 。 如何在营造剧的氛围的同时 , 不影响台上演员的说唱表演 , 桑琦在汉像砖、汉代地图、中医名录等元素中反复寻找 。
在舞台调度的编排上 , 《医圣》打破了评弹表演中基本没有舞台调度的传统定式 , 对“一桌二椅”进行格局突破 , 将视听效果从演员身上延至全部舞台 。 在舞美表现上 , 具有年代感的桌椅替代了传统桌围椅披 , 为角色量身定制的服装换下了长衫旗袍 。 而在演员的表演上 , 融入“剧”的形式 , 形成“表”与“演”的合体后 , 听众更能在移情的基础上实现与角色、剧情的共鸣 。
不过高博文同时强调 , 《医圣》的内核还是“评弹” , 而不是“评弹+剧”的生硬组合 , “是在表现‘剧’的意境而非再现‘剧’的环境;是在抒发‘历史情感’而非还原‘历史真实’;是在代入剧中人物而非进入具体角色 。 ”
一次评弹人的开拓
事实上 , 2019年 , 在上海舞台就已横空出世一部杂技剧《战上海》 。 从单纯技能展示到综合舞台艺术 , 从表现“一点趣味”到承载一定的内涵 , 杂技人用了近20年时间 , 让“杂技剧”从概念走到实质 。 如今 , “评弹剧”的全新开掘 , 为新时期的评弹艺术创作打开了充满想象力的空间 。
“以传统的评弹表演艺术为本体 , 辅之以戏剧化的舞台表现手段 , 进而追求一种有戏剧性、有连贯感且有较大篇幅容量的故事意涵为支撑的戏剧化的评弹表演 , 在继承传统书场艺术的基础上 , 因时而变 , 与时俱进 , 适时而成 , 创作出一台与剧场艺术具有同等表现力和承载量的新型演出 。 ”罗怀臻这样定义“评弹剧” 。 在他看来 , 评弹剧仍然驻守在广义的书场 , 只是融汇了“剧”的因素 , 增强了传统评弹书场艺术的表现力 , 不再仅仅是习惯的“听书” , 兼而有了“看”的美学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医圣》创排集合了上海评弹团老中青三代力量 , 对于这一全新演绎样式的探索 , 主创团队抱有极大的热情和信心 。 制作人、上海评弹团副团长姜啸博坦言 , 一开始确实有顾虑 , 担心一些老师不接受这种新形式 , “没想到老师们的创新热情高涨 , 经常能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新点子 。 ”
在剧中担任说书人角色的上海曲艺家协会主席、评弹演员吴新伯虽然在剧中只出场十几分钟 , 却是引领主线的重要角色 。 除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外 , 还要辅导青年演员的表演 , 对剧本修改也提出了意见 。 扮演张仲景叔叔张继伦的毛新琳 , 是此次参演年龄最长的演员 , 拿到剧本后 , 就根据流派特色、结合剧中人的内心做了不少案头分析工作 。 排练期间 , 主创团队还特地走访上海中医药大学 , 向专家们请教 , 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
【查小欣娱乐|新时代评弹艺术的“新突围”】近年来 , 上海评弹团一直在尝试跨界合作 , 拓展演出阵地 , 吸纳年轻的新听众 , 《林徽因》《繁花》都是不同面向的尝试 。 “这次疫情对于剧团、剧场都有非常大的冲击 。 评弹人也在思考 , 传统艺术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 利用新的传播手段激发最大的创造力 。 ”高博文说 。 而今 , 这部坚守传统评弹内核 , 题材、艺术手法、舞台呈现皆具新意的评弹剧《医圣》 , 向人们传递医者仁心 , 开辟的更是评弹艺术发展的新空间、新形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