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密隔舱技艺复苏 泉州峰尾船模产业兴起

  (八闽千姿)水密隔舱技艺复苏 泉州峰尾船模产业兴起

  中新社泉州8月28日电 题:水密隔舱技艺复苏 泉州峰尾船模产业兴起

  中新社采访人员 林春茵 孙虹

  日前 , 位于湄洲湾南岸的福建泉州泉港峰尾古镇 , 58岁的黄同安为一艘水密隔舱木壳船“安”上龙眼 , 举行新船入海仪式 。

  泉州峰尾古镇是闽南四大渔业重镇之一 , 有600年历史 。 依照黄氏族谱记载 , 族人们认为黄氏“入峰”是源于郑和下西洋召集能工巧匠制作远洋帆船“福船” , 而聚集成镇 , “全族习造船工艺者甚多 , 执斧者有九十九人之多” 。

  当天下海的木壳船 , 黄同安即采用“黑舶五青案”船型的传统水密隔舱工艺 。 一道道隔舱板将船分为数个彼此独立且不透水的水密隔仓 , 曾助郑和驰骋海洋 , 至今仍广泛运用在制船业 。

  女性网黄同安是泉州市“水密隔舱”技艺传承人 。 除他家外 , 峰尾还有数家黄氏族人的造船厂 , 分布在圭峰塔下的海岸线上 。 尽管如此 , “水密隔舱”技艺因后继无人、造船产业凋零 , 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 。

  黄同安告诉采访人员 , 随着造船业更迭 , 木船需求已经急剧下降 。 为防技艺失传 , 很多造船师傅转向制作船模 , 船模生产在当地已小有规模 。 他因为造船技艺精湛 , 制作船模算得上牛刀小试 , 订单不断 , 远比造大船兴盛 。

  在泉州市泉港区文化馆展厅里 , 黄同安和胞弟黄振煌制作的船模规格不一 , 摆满展厅 。 几年前 , 黄振煌成立古船模工作室 , 挖掘整理福船历史 , 批量生产古船模 , 开设福船主题的研学营 , 计划以文旅视角重振福船文化 。

  黄振煌说 , 峰尾福船自古以十二生肖命名各个部位 , 如护栏叫做牛栏、帆架称为猪架子、舱面甲板叫马面、水线叫水蛇……“我自小在船厂做事 , 师傅一声拿牛栏马面来 , 自然就知道拿哪块木板” 。

  他想把这些故事通过社群网络“讲给大家听” 。 福建省今年力推非遗“云传承” , 为非遗传承人们提供网络直播便利 , 传授拍摄剪辑短视频技术 , 鼓励传承人利用网络社交媒体和电商推广非遗及文创品 。 黄振煌说 , 他刚刚结束一期短视频拍制培训 , 正跃跃欲试 。 那些水密隔舱、“十二生肖”标记、七星伴月“保寿孔”、铁钉钉合和桐油灰塞缝等绝活 , “过去的技术和经验 , 一到直播镜头前 , 都变得很新鲜” 。

  同在峰尾镇 , 泉州市大福股船模制作有限公司已经小有名气 。 双桅福船、九桅郑和宝船、三桅郑成功宝船…从二三十米长的民用福船到最长44丈(约145米)的郑和宝船 , 一度消失的古船在此间重现 。

  如今 , 大福采用金丝楠木、梨花木等名贵木材制成的船模 , 作为国礼屡屡现身外事活动 , 也颇有市场 。 大福还定制古船模型浮雕、半圆雕工艺品等 , 进军软装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