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来读书领读人朱宇晖:园林艺术贵在“气骨”

走进一座园林 , 在山水相间、亭台楼榭、花鸟鱼石间移步换景 , 流连往返 , 无疑是一件赏心乐事 。 那一座座充满能工巧思和审美情趣的园林 , 又无一不是中国人山水哲学和诗意人生的体现 。
仁者乐山 , 智者乐水 。 山水文化反映了中国古人的精神风貌 , 园林亦是如此 。 通过抖音直播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导师朱宇晖 , 讲述了隐藏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诗情画意 , 并推荐了陈从周所著的《说园》一书 。 他认为 , 陈从周用气韵的方式讲造园和空间的思想 , 为当今园林建设的气骨复兴做了良好的铺垫 。
都来读书领读人朱宇晖:园林艺术贵在“气骨”
《说园》里的文化传统
提到陈从周的名字 , 很多人不太熟悉 。 但在建筑届北梁南陈可是鼎鼎有名 , 北梁指的是古建筑学家梁思成 , 南陈就是指园林大家陈从周 。
陈从周兼备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建筑、造园各领域的修养 , 主持设计改建了上海的豫园 , 嘉定的孔庙 , 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环秀山庄、虎丘塔 , 如皋的水绘园、扬州的何园、片石山房 , 杭州的西湖郭庄等 , 让今人得以一见古典园林的秀美和气韵 。
都来读书领读人朱宇晖:园林艺术贵在“气骨”■朱宇晖认为 , 陈从周先生以其穿越时代、融通艺林之身横空出世 , 几乎以一人之力 , 重新接续起被工业时代长期割裂的社会筋脉 , 重构了中华文人大众与中华传统建筑和造园艺术的互动互哺 , 成为面向全社会的艺术气骨启蒙者 。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 , 自清乾隆中叶以来 , 中华建筑与造园界弥漫着气骨两失的艺术现象 , 远远逾越了艺术风格流变的正常规律 。
而1952年的高等教育院系调整 , 也令中国传统的泛文人泛艺术甚至泛气骨社会脱胎换骨 。 原本深具东方特征、恢宏融通的艺术共振现象逐渐消失 , 艺术通才与巨人也日益罕见 。
在社会高速向前发展的今天 , 推崇陈从周的著作 , 让人们可以真切感受这位艺术通才的魅力 , 也让我们能够重拾起遗忘在角落的文化传统 。 而《说园》无疑是其代表作中的杰作 。
园林艺术贵在气骨
1500年前 , 在浙东的山水烟云之间 , 谢灵运等山水诗人以心观物 , 开创了中华山水审美的先河 。
水的灵动 , 富含气韵 , 山的雄健 , 彰显风骨 。 山水文化反映了中国古人的精神风貌 , 园林亦是如此 。
气韵与骨法恰到好处的结合 , 才能成就园林之美 。 朱宇晖解释 , 对于园林而言 , 气韵指跨越空间与自然环境的特殊浑成感、流动性与弹性 , 通常依靠线条来引领 。 骨法指这一整体浑成的线条行走过程中的力感、质感化、体积化甚至地域化、风土化、精神化 。
气韵与骨法并重的线性艺术基因 , 贯穿在陈从周的艺术气脉里 , 并最终落实在传统建筑与园林研究的坐标系上 。 在他看来 , 雅近气韵 , 健多骨法 , 似乎扬州园林较能平衡二者 , 而苏州园林则韵重于骨 。 而他更属意于浙江海盐绮园 , 因为能山水兼苏州扬州两地园林之长 , 无苏州之纤巧 , 扬州之生硬 , 可谓气骨飞扬 。
有学者认为 , 清乾隆中叶以来 , 中华文化与艺术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化 。 朱宇晖曾言 , 这表现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的艺术创造与审美传统在各领域的丧失 。
这在传统建筑与造园领域表现得也很突出 , 如屋顶的过度柔曲陡峻 , 柱身的细高无力 , 雕饰、彩饰的堆砌泛滥 , 建筑组群处理的支离破碎 , 建筑空间组织的扭曲造作 , 掇山的穿凿弄巧 , 绿植的主题涣散——种种积非成是 , 至今积重难返 。
朱宇晖表示 , 如果说 , 这场中华建筑与空间的文艺复兴与气骨回归终究会到来 , 那么陈从周早就以他独特的专业视角与理解力 , 成为其先觉者和有力的推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