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当地湖南人回忆往昔:有人为爱情只身来此,有女乘务累到哭( 二 )


在创业后第二年,有一名刚从湖南辞职来深圳工作的员工,在消夜时,和李英光谈到之前的工作 。 “他刚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某建筑公司做设计,每个项目方案都特别熬人 。 通宵两三天,改图五六次,通宵达旦后得到的是甲方给的2000块工资 。 男生好面子,从来不和家里诉苦,每次再苦再累都选择自己默默地哭,他说不能回去,因为不想让给予厚望的父母失望 。 ”
每当提到工作时候遇到的困难和不顺,她总是一句“现在都好了”来代替 。
几十年来,深圳的变化一直被记录在她视野中 。 李英光对于未来的生活,丝毫没产生任何倦怠 。 她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要停止 。 “由于当下深圳经济发展,规模扩大,年轻人如果想再融入其中,需要更多的勇气和耐力 。 但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来深圳的人大都有一种闯劲,想要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梦想 。 ”
潇湘晨报采访人员易思含长沙报道
回忆
往返湘深的火车总是坐满人
从深圳坐车回湖南,吃着火车上的盒饭“感觉像回到了家”
8月26日,是深圳特区建立40周年的日子 。 湘深两地的人员密集往来,从往返两地常常爆满的火车可以看出来 。 采访人员通过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联系上了当时在深圳火车站和深圳往返长沙列车上工作的老铁路人,来说说他们记忆中特区建立之初铁路上的情况 。
深圳最早两条跨省铁路,一条就到长沙
深圳站始建于1950年,那时人们都叫罗湖站;1990年6月,深圳站新站房动工建设;1991年10月,深圳站新站房投入运营 。 1980年,16岁的叶迎春刚好毕业到深圳站工作,她的父母也是铁路人,所以她也一直在深圳铁路从事客运工作,一直到去年退休 。 “那个时候,深圳站最多的就是到广州的列车,跨省的列车很少 。 ”叶迎春说,她的印象中,后来跨省的列车就两条线,一条是深圳到北京的,另外一条就是深圳到长沙的 。 “湖南距离深圳很近,深圳建立特区后,深圳、长沙两地往返的打工的、经商的就特别多,客流量也特别大 。 ”叶迎春说,那时候深圳到长沙的列车是非常热门的 。 线路上,广州、株洲、衡阳、长沙等这几个站都是大站,客流量特别大 。
那时候的车是传统的绿皮火车,有硬座、硬卧,还有软卧、餐车,窗户也是可以打开的,那时候并没有空调 。 列车的运行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通常是第一天下午出发,第二天中午才能到达目的地 。 叶迎春说,刚开通时的车次她已经记不清了,深圳往返长沙的列车车次也跟随路线改过好几次,她现在还有印象的就是9017次、9018次 。
人多到没时间吃饭,小姑娘累哭了
今年71岁的徐晖铭记得,最开始开通长沙到深圳的列车车次是75次、76次 。 “那时候的列车车次前面没有字母的,就是一个数字 。 ”他说,长沙火车站1987年开通长沙到广州的列车,他就在这趟列车上当厨师 。
大概半年后,这趟车的终点站从广州延长到了深圳站 。 “因为那时候去深圳还要办证,手续非常复杂,所以起初乘客都是坐到广州站,然后再转车 。 ”徐晖铭说,1988年,这趟车终于延长到了深圳站,长沙终于可以直达深圳 。
他说,当时跑这条线路的乘务员、列车长等等工作人员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长相、身高、工作表现等等都要较为突出才会被选中 。 他当时的工作就是在餐车当厨师,因为要往返湘粤两地,为了同时满足这两地旅客的需求,徐晖铭说,当时单位还组织他们去广州观摩学习粤菜,“他们广州人说我们湘菜是油重色浓,他们粤菜则非常清淡 。 ”
当时,这趟列车上经常坐满了人,一列火车差不多要装2000多人 。 徐晖铭说,最开始他们到达罗湖站(深圳站)的时候,还特意在站台上拍照留念 。
“那时候站台很小很短的,停16节编组的车都停不下,只能停14节编组的列车,后来进行改建后才变大的 。 ”徐晖铭说,当时列车上人多到他们厨师“做饭都做不赢”,要从发车时间的5点多一直忙碌到晚上9点多,他们厨师和服务员自己都没时间吃饭,几个服务员小姑娘躲在列车车厢里哭,说没想到餐车的工作也能这么累 。 徐晖铭回忆,那时候的盒饭3毛钱一个,还有两荤两素,不少从深圳坐火车回来的湖南人,吃着他们的盒饭一个劲地说好吃,“像回到了家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