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国家鲁迅研究渐热 鲁迅的价值被西方重新发现( 二 )

  随着鲁迅研究在对象上的拓展和研究者队伍的壮大 , 相关研究方法也实现了突破 , 鲁迅的价值日益被西方学术界重新发现 。

  杰里米·谭布林运用语言学、话语分析以及巴赫金对话和复调理论研究鲁迅小说 , 认为鲁迅使用白话文创作 , 其意义与但丁弃用拉丁语而改用意大利语创作《神曲》 , 有异曲同工之处 , 并认为《呐喊》中的每一个短篇都创造了一种特殊的“声音” , 每部作品都有“复调”效果 , 对中国短篇小说的发展 ,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换句话说 , 在杰里米·谭布林看来 , 鲁迅的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话语结构和形式 , 具有开拓性意义 , 就其作用和效果而言 , 鲁迅可比肩但丁 。

  卡罗琳·布朗细读《呐喊》和《彷徨》 , 运用荣格的人格理论 , 尤其是“真我”“自我”“原型”“阴影”和“人格面具”等理论 , 结合鲁迅生平和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 , 进行鲁迅“思想的深层解构” , 建构鲁迅的心理、人格和精神结构 , 进而揭示现代中国作家的文化心理和精神结构 。 这本专著甫一出版 , 即好评如潮 , 文学界和心理学界一致认为布朗不但实现了文学跨学科研究的可行性 , 而且实现了方法论的突破和创新 , 将鲁迅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就方法论而言 , 新世纪以来英语世界的鲁迅研究专著和传记各有侧重 , 但都可以归到文化研究的理论和范式中 。 文化研究克服了文学本体论和纯审美研究的局限 , 学者们结合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等学科理论 , 以各学科中的文化关键词为语境 , 以世界文学、文化、思想史和历史为视野 , 重估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 重新认识鲁迅、发现鲁迅、评价鲁迅 , 取得了一系列新发现 。 黄乐嫣认为:“从名望、震撼力和恒久的(读者)敬仰等几方面考量 , 鲁迅文学的国际影响可以媲美马克·吐温、莎士比亚、歌德和托尔斯泰 。 ”其他学时尚网者还将鲁迅和狄更斯、奥威尔、卡夫卡等世界文豪相提并论 。 这样的评价不仅客观而且符合事实 。

  本世纪英语国家的学者运用比较文学、比较文化和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将鲁迅研究从以审美为主转向以文化研究为主 , 认为鲁迅不仅是世界级文豪 , 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 。 通过研究这一现象 , 可以挖掘“鲁迅精神”和“民族魂”的内涵 , 进而认识和了解中国人的内在精神 。 鲁迅研究热潮不减 , 研究鲁迅不仅具有学术和学科意义 , 而且是认识中国文化的一个潜力无限的窗口 。

  (李贵苍 作者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