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网|干部捡烟头、老师捡垃圾,到底咋回事?

来源:海外网
人民日报海外网|干部捡烟头、老师捡垃圾,到底咋回事?图片来源:网络
【人民日报海外网|干部捡烟头、老师捡垃圾,到底咋回事?】
“今天 , 你们‘创’了吗?”
一位基层干部告诉小组 , 这句话已经成了日常工作的“问候语” 。
所谓“创” , 即创文创卫 , 分别对应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 在当下的城市评比中 , 这两项荣誉都是含金量颇高的“金字招牌” 。
但每逢创文创卫 , 基层干部都压力山大 。 最近 , 就有不少在基层工作的组员吐槽创文创卫期间遇到的各种荒唐事——
“我们去村里捡烟头 , 有村民看到后说‘干部不上班 , 在村里捡烟头 , 真是闲得慌!’”
“每两个班留一名老师 , 学生自习 , 其他老师都去马路上捡垃圾 。 ”
“菜市场里的带鱼长短不一 , 得把长带鱼的尾巴剪了 , 保证所有带鱼的长度一致 。 ”
“创文的指标很复杂 , 需要准备的资料多得不得了 。 没有资料 , 就没办法说明逐项整改到位了 。 ”
“十几年留下的问题 , 要求24小时整改好 , 路面破损一天能全部修补好吗?”
“我们这边创文的人来检查 , 早餐店老板都主动关门了 , 实在吃不消啊 。 ”
总之 , 为了创文创卫 , 地方政府都进入了“战备”状态 。 有的要求各级机关出动 , 派人到街道和社区捡垃圾、撕小广告;有的要求公职人员去街道“巡街” , 监督各种不文明行为;还有的要求中小学生背诵志愿者精神、校园“六好”等各种材料……
有组员评价 , 经过这么一通整治 , 不仅本职工作被耽误 , 而且劳民伤财 。

为了让整体环境在短时间内提升 , 不少地方创文创卫都采用运动式、风暴式整改 。 口号喊得震天响、开展行动阵仗大 , 可这样取得的效果真能持久吗?
不妨看看一位组员在某地创文创卫期间的见闻:
早上骑车经过路口 , 看见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每隔三五步站一个 , 连成十几米远 。 十字路口还有人专门拉横幅——红灯时拉起来 , 绿灯时放地上 。 横幅比正常的窄一些 , 上面写着“文明出行安全你我” , 路口多长横幅就有多长 。 但其他路口却没看到这样的阵仗 。
一问才知道 , 原来这里是创文考核组必经的检查路线 。
实际上 , 不仅考核组的路线能提前“规划” , 许多相关工作也在执行过程中走形变样 。 比如 , 有的地方简单粗暴地把环境差的地方围堵起来 , 把不美观的建筑遮蔽起来 。 等考核组一走 , 马上恢复原状 。 真不知道这样的创文创卫有何意义可言?
还有组员反映 , 现在都是为“创”而“创” , 搞大规模突击成了惯用套路 。 在这种套路下 , 不仅基层干部苦不堪言 , 普通市民也有不少怨言 。
比如 , 创文创卫期间 , 有位店主将小三轮车放在店里 , 结果消防人员说有安全隐患;放在店门口 , 城管又说这是占道经营;停在停车位 , 社区称非机动车不能占用;最后放在仓库 , 安监人员表示影响安全生产……
更可笑的是 , 有的地方或是为了减轻群众舆论带来的压力 , 特意下文要求宣传标语里不能使用创文创卫的字眼 , 倡导文明可以 , 但不能体现是为了创文创卫 。
表面上看 , 各种举措是为了让城市更文明、更卫生 。 但实际上 , 创文创卫和政绩密切相关 。 不少地方急功近利 , 无非是为了争到“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这两顶“帽子” , 给自己的政绩添上一笔 。 就这样 , 在行政力量的主导下 , “为民”的政策 , 往往变成了“为官”的政绩工程 。
君不见 , 创文创卫期间 , 各种大会小会 , 各种动员誓师 , 各种宣传号召 , 搞得轰轰烈烈 , 却唯独没有听人民群众的意见 。 停水断电都是一拍脑门、一纸命令的事 , 根本不考虑老百姓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