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纪念馆|四渡赤水人物 | 孔宪权的传奇人生


四渡赤水纪念馆|四渡赤水人物 | 孔宪权的传奇人生
文章图片
四渡赤水纪念馆|四渡赤水人物 | 孔宪权的传奇人生
文章图片
孔宪权 , 1911年2月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2年8月经黄克诚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 参加过一至五次反“围剿”,曾当过红一方面军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的传令排长 , 因作战勇敢 , 晋升为连长、营长 , 长征途中任红三军团四师司令部侦察参谋、十二团作战参谋 。
参加过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多少次出生入死;娄山关激战中左腿胯骨中了敌人的6发机枪弹 , 留在黔西县一户财主家养伤;后流落遵义乡间,四处谋生 , 曾挑着货郎担走村串寨,也当过泥瓦匠 , 生活十分艰难;1952年2月,出任遵义会议纪念馆首任馆长 。 他 , 就是长征红军孔宪权 。
1935年2月 , 中央红军从云南扎西 , 二渡赤水,回师贵州,发起了桐遵之战 。 战前 , 十二团作战参谋的孔宪权带领侦察员抓获几名守敌 , 为军团夺取娄山关提供了敌情部署 。
2月26日,在娄山关战斗中,孔宪权率突击队攻打娄山关南侧的黑神庙敌旅指挥所 。 突击队冲到距黑神庙还有百把米的地方时,敌人援军赶到了 。 敌人见红军人数不多 , 尚未站住脚 , 就立即向突击队发起猛烈的反扑 。
突击队利用敌人在公路上挖的战壕、砍倒的大树作为掩体进行抵抗 。 孔宪权在公路左侧指挥战斗 。 敌人仗着人多弹足,不等红军喘息 , 又组织第二梯队进攻 。 杀红了眼的红军战士,挥舞马刀,冲出战壕,同敌人展开了肉搏 。 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倒在血泊中 , 孔宪权站起身来用手枪射击敌人,突然 , 他感到身子往右倾斜,一下子失去了平衡 , 摔倒在战场上 。
四渡赤水纪念馆|四渡赤水人物 | 孔宪权的传奇人生
文章图片
style="text-align:center">娄山关战斗场景
孔宪权左腿胯骨中了敌人的6发机枪弹 。 这时,敌人又喊叫着冲上来了 。 孔宪权一个翻身滚到路边的水沟里 , 强忍着剧烈的疼痛,趴在水沟里,用十响的“连珠匣枪”又撂倒了几个敌人 。 在孔宪权八十发子弹打得只剩下三发的危急关头,二营营长邓克明带着大部队赶来了 。 他一面命令部队正面阻击敌人 , 一面命令担架队将孔宪权抬下阵地去包扎 。
担架队将孔宪权抬到遵义老城内的天主教堂 , 教堂里挤满了伤员 。 当时 , 年仅18岁的胡耀邦也受伤住在这里 。 医生用“鸦片水”作为麻醉剂 , 为孔宪权取出了几小块被打碎的骨头 。 外科医生王彬给胡耀邦动了手术 。
胡耀邦对孔宪权印象很深 。 1984年6月14日,美国著名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采访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时 , 胡耀邦还清楚地记得:“孔宪权害得我们一夜睡不着 , 他一直在喊:‘杀!杀!杀!’这是红军战士向敌人发起冲锋时喊的口号 。 ”
索尔兹伯里在他的《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 , 用很大篇幅讲述了孔宪权的故事 。
【四渡赤水纪念馆|四渡赤水人物 | 孔宪权的传奇人生】红军用担架抬着孔宪权走了两个多星期 。 1935年3月29日 , 孔宪权随红五军团和中央军委三局到达贵州省毕节地区黔西县岚头街上 。 因孔宪权的胯骨被打碎,伤口一直不能愈合 , 红军不得不将他留下来 。
四渡赤水纪念馆|四渡赤水人物 | 孔宪权的传奇人生
文章图片
1985年 , 纪念遵义会议召开50周年之际 , 孔宪权(左一)与伍修权等老红军在娄山关留影
在长征中 , 红军总政治部对伤病员的安置规定是:“团以上干部,抬着随部队进退;营以下伤病员就地安置;团以上伤病员实在无力随部队进退的 , 留300块大洋、一名卫生员、一名通讯员,就地找群众掩护 。 ”
孔宪权当时只是营级军官,而且伤势严重 。 但他以胆大勇敢而出名,红军给予了他最好的安排 , 让他享受了团以上伤病员的特殊的待遇 。
红军把孔宪权留在当地财主宋少前家养伤 , 为他留下了300多块银元的生活费 , 留下一位医生为他治伤 , 留下一位叫龙仕文的红军通讯员护理孔宪权 , 并留下孔宪权所需药品的单子 。 同时,红军还给医生和龙仕文留下了一些银元作生活费和药费 。 在当时,普通红军伤员留下来一般只发10至15块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