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裕|“老天爷赏的这碗饭,我就不想吃怎么了! ”( 二 )


“我儿子以前可是天才啊!天才!”
如今的维特资质平平 , 泯然众人 , 基础曲目都弹得断断续续…
钢琴家美梦破灭 , 妈妈看着维特以前的弹琴录像 , 唉声叹气 。此后 , 母亲再也不逼着维特弹钢琴 。
某天 , 一个安静无人的下午;
一阵欢快流畅的钢琴声从房间里传来 , 这首曲子出了名的技巧复杂 。
只见维特面带笑意 , 坐在钢琴前手指快速飞舞 , 沉醉在音乐中 , 仿佛世界只剩下他与钢琴…
瑞士电影《想飞的钢琴少年》2006年上映 , 豆瓣8.6分 , 获得瑞士电影奖最佳剧情片称号 。
电影讲述了天才儿童维特难忍父母高压的教育方式 , 坠楼后维特趁机“装傻” , 试图重归普通生活的故事 。
扮演维特的小男孩泰欧·盖尔基 , 完全是学神本色出演 。
五岁展露音乐天赋 , 九岁进入瑞士音乐名校 , 考进顶级名校柯蒂斯音乐学院 , 会说五种语言 , 在多地进行巡回演出 , 电影中弹琴片段都是实弹 。
泰欧·盖尔基
故事的主人公维特 , 有着所有天才都有的凡尔赛烦恼:我太聪明了怎么办 。
一点即通 , 过目不忘 , 自学成才 , 12岁被校长建议参加大学入学考试 。
维特从小到大都在遵循大人们的心意 , 上学考试升学 , 后来又变成练琴得奖再练琴 。
他的生活像开了倍速 。
坠楼后 , 维特决定借此机会 , 演一出“装傻”大戏 。
看不懂书 , 练不会琴 , 下不赢棋 , 答不上题…
他骗过了所有人的眼睛 , 如愿以偿回到平凡生活 。
一切都似乎在维特的掌握之中 , 直到那天 , 他不由自主的弹起钢琴 。
维特忘我地沉醉在动听的乐曲中 , 满心欢喜自在 , 尝到了久违的快乐和自由 。
“原来弹琴是这么开心的一件事吗?”
功利的束缚被卸下后 , 鸟儿终于不用被强迫飞高 , 偌大的天空中 , 享受飞翔的快乐就好 。
维特用攒的钱 , 悄悄租了个房间 , 放了一架钢琴 。
想来弹琴的时候 , 维特就偷偷溜过来弹到尽兴 。
这是他的秘密基地 , 一个小小的自由乐园 。
本以为是逃离了钢琴 , 其实是重新回到了钢琴 。
爷爷是个开明睿智 , 慈祥和蔼的老人 , 他偶然发现维特的秘密 。可他并没有责备维特 , 反而尊重这个做法 , 帮维特保秘 。
正像爷爷说过的那样:
“世界跟不上他的聪颖 , 唯有装傻才能逃离 。 ”
某位教授曾评音乐教育趋势是“学了一门技术 , 恨了一门艺术” 。只有技巧 , 没有灵魂 , 导致大量的天才被野蛮的教育埋没 。
这类教育 , 抹杀的是纯粹的热爱 , 旺盛的好奇心以及学习的快乐 。
而这些 , 偏偏是成材的重要品质 。
沈文裕 , 曾与郎朗、李云迪并称为“中国钢琴三剑客” 。
他1986年出生在重庆 , 和维特一样 , 他的钢琴天赋也早早被发现 。
他父亲是个不得志的普通人 , 发现儿子天赋异禀后 , 欣喜若狂 。在不富裕的年代 , 父亲砸锅卖铁买了价值不菲的钢琴 , 还给请来当地最好的钢琴老师教课 。
图片源于网络
他小小年纪 , 考入世界名校卡尔斯鲁厄音乐学院 , 17岁就在多个国际比赛上接连获奖 。可他父亲非常失望 。
他不能接受儿子现在赚得那么少 , 名气那么小 , 他急不可耐地要求儿子回国发展 。
国外的老师都劝沈文裕不要放弃学业 , 可沈文裕反抗不了父亲 , 还是回国了 。
图片源于网络回国后 , 他的生活天翻地覆 。
父亲借儿子名气乱接商演 , 大力捞金 , 为人狂傲 , 常常口出狂言…
圈里的人纷纷避之不及 , 曾经一度导致没人找沈文裕演出 。
更可怕的是 , 明明不懂音乐 , 他却爱对儿子的演奏指指点点:
“弹快一点!再快一点!”“技巧展现出来!”
“这样弹观众不爱听!重弹!”
这种卖弄技巧的夸张演奏极大的伤害了音乐的美感 , 乐曲的情感表达苍白空洞 。
图片源于网络
某位音乐界前辈提到沈文裕时 , 也感叹到:
“他技术非常好 , 对音乐却又缺乏内在的深度体验 。 可家人又疯狂地希望他出名 , 让他无法坦然走进音乐 。 ”
沈文裕发自内心热爱音乐 , 对名利金钱并不关心 , 当聊起音乐时 , 他眼中闪烁着纯粹的欢喜 , 赤诚的热爱 。
而父亲被名誉利益冲昏 , 迷途不知返 , 最终剪断了儿子飞翔的羽翼…
图片源于网络
与之相反的 , 是因“奥运代唱”事件被大众讨论的“幕后歌手”杨沛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