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听|我们为什么要聆听黑胶唱片


随身听|我们为什么要聆听黑胶唱片
文章图片

记得小时候 , 一台收音机就是广播和音乐的来源 。 后来流行起了盒式磁带录音机 , 那东西就成了那个年代音乐的主要来源 。 只是我从来没有买过录音机 , 都是借听别人的 。 到了上世纪90年代 , 出现了CD随身听和小型的随身听磁带录音机以及复读机 。 到了本世纪10年代 , Mp3 Player、Mp4 Player以至于Mp5 Player竟相推出 , 终于使CD随身听和以磁带为录音介质的播放器寿终正寝 。 而当智能流行之后 , 似乎已将这些音频播放设备全部终结 。
我并不认同“时代发展到了这一步就一定要使用数码播放器来播放音乐 , 否则就不时尚”的说法 。 我只在不同的时空里搜寻 , 然后定位在音乐品质最好的那一格 , 之后去寻找相关的设备 。
人类的数码技术越来越发达 , 以致于可以将声音调制得异乎寻常地完美;只是这种完美是人工的 , 所以虽然听起来“美” , 但数码味太重 , 就显得假 。 就好比一个普通的女子 , 非要通过人工手术给改变样貌一样 。 如此也产生出这样的现象:一个不识谱的人 , 或是音准、音色都不怎么样甚至五音不全的人 , 经过数码技术录音处理 , 就成了大红大紫的歌星 。
数码时代 , 似乎也成了一个“造假”的时代 。
数码照片可以造假 , 这一点已成为现代人的常识 , 所以照片在现代已成了最不可信的东西 。 当然 , 电影的后期制作让我们看到了现实中所没有或极难制作的画面 , 令人叹为观止 , 这也是一种“假” , 但多数人愿意享受这虚假的美 。
唱片 , 尤其是SP胶木唱片 , 却是体现一个人实实在在唱功的载体 。 那时候录音 , 有很多都是录完之后制作母盘 , 然后翻模压制唱片 , 连剪辑都不剪辑 , 这才是最真实的功夫 。 而现代的录音 , 可以录上千百遍然后再逐字逐句地剪辑到一起 , 真不知道仅仅是为了得到最后的虚假的录音 , 还是要体现一个人的实力 。 难怪有人说 , 演奏乐器的人想要达到某种技术程序 , 不妨和自己的录音比拼一下 , 这一点并非无稽之谈 。
CD的音质 , 好是好 , 但那种精美的数码味 , 高音的尖利 , 低音的笨重 , 美却不够真实 。 它是数字的而非模拟的 , 所以它的音质可以十分完美 , 却没有了自然美和真实感 。 当然 , 没有对比的时候 , 或许都以为CD是一种是非常好的音响 , 而且有人也会给它盛誉 , 把它举得很高;可是一旦听过了唱片 , 你就会觉得CD实在是伤害人的听觉和乐感 , 也就能理解很多唱片发热者为何看不上CD了 。
唱片不但体现了艺人的真实功夫 , 同时它的音质也很完美的 。 尽管有时候播放时有“爆豆”声 , 但瑕不掩其美 。 听着唱片 , 就像人或乐队在我们身边演奏 , 那种真实的现场感 , 是CD的音质根本无法相比的 。 它高音亲切柔和 , 毫无尖利刺耳的感觉 , 低音温和如玉 , 深沉而有力 , 就像是庄重典雅的女子在娓娓地向我们讲述着宇宙的脉动 。
可是 , 唱片在中国大陆早在1992年就停产 , 到1998年最后一条生产线停产为止 , 中国大陆不再出产唱片 , 现在能见到的唱片都是从前遗留下来的 , 新唱片都是海外制作的 。 唱片不像光盘 , 可以随便翻制 , 即使自己用光盘刻录机来翻制都行 。 唱片需要用开盘母盘来刻录录音 , 它从录音开始就是纯模拟的 , 所以声音也最真实 。 它需要翻制母盘和铜模 , 之后用模具将软的黑胶压制上音槽并成形 , 等黑胶变硬干燥后就成了唱片 , 所以没有专门的设备和流水线是无法生产的 , 更不要说复制;所以它和现在发行的某些限量版或绝版的东西是一样的 。 唱片的价格要比CD光盘贵得多 , 这也是它消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 拿黑胶唱片来说 , 原料的价格以及运费 , 录音的费用 , 翻制铜模的费用 , 以及包装设计等附加工序 , 都使它的价格比CD贵得多 。 现在国内经销的海外产的新的黑胶唱片 , 一张就得好几百元 , 从前遗留下来的二手旧唱片 , 也得好几十元一张 。 可是 , 无论如何它是物有所值的 。
一张光盘 , 听不了几年就报废了;而胶木唱片有的却保存了一百多年依然可以播放 , 黑胶唱片好几十年的也依然能用 。 它的完美真实的音质 , 它的现场感 , 它的空灵感 , 是其它任何录音介质都代替不了 。
所以现在仍有不少人在听黑胶唱片 。
国外黑胶唱片的市场还是非常大的 。 国内的发烧友们 , 不少人都在淘黑胶唱片 , 尽管它存世的数量越来越少 , 尽管它的价格是这样的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