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成都建设人民城市幸福样本的一枚落子( 二 )


可以畅想 , 未来的成都 , 会有一个个职住平衡的社区 , 85%的生活需求和85%的就业需求都可在社区满足;会有一个个开放式的社区 , 打破合围院落式的格局 , 体现着城市的包容和开放;会有一个个更具人文化的社区 , 包容每个个体的生活尺度和温度 。
这样的社区 , 是共同富裕以可感可及的形式触达市民的身边 , 也是人文城市的内核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院长张圣海:
成都未来公园社区是“完整社区”迭代升级
是更高水平、更具特色的地方实践
“个人认为 , 成都市开展的未来公园社区探索与建设 , 是‘完整社区’在成都的进一步迭代升级 , 是更高水平、更具特色的地方实践 。 ”8月24日 , 在研究未来公园社区规划建设和片区综合开发工作专题会上 ,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张圣海如是说 。
为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 住建部等部委在去年8月正式提出要营造“完整社区” , 内容包括社区范围要在居民适宜的步行范围内 , 重点要考虑“一老一小”的活动尺度;社区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市政设施、活动空间这些“硬”环境要完善齐全;物业服务、社区治理机制这些“软”环境要健全匹配 , 达到社区内设施完善、治理有序、居民凝聚的目标 。
成都的未来公园社区如何体现迭代?在张圣海看来 , 成都未来公园社区应当在统筹政府与市场、城镇与乡村、新建与更新的基础上 , 促进“成都味”与“科技感”相融合 , 强化物理空间与治理服务的融合 , 探索出更高品质空间环境、更高水平精细服务、更高效率社区治理的未来公园社区新路径 。
张圣海建议 , 在社区设施方面 , “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可以考虑将婴幼儿社区托管场所、老人居家照护智慧系统等居民新生活方式所需的新型服务设施、新能源供给调配等新型基础设施纳入社区配建基本要求中 。 ”在居民凝聚方面 , 培育“共同”的社区精神 , 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和多元包容的社区氛围 。 “可以在社区内或地块内探索更为多元化的居住产品及市场调控机制 , 推动单身公寓、家庭住宅、适老公寓、人才保障房、其他政策房的合理搭配 。 ”张圣海表示 , 这样可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未来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徐辉:
用未来公园社区打造
全新的城市建设、治理与服务模型
“创建未来公园社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安居乐业’问题 ,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最切身的需要和感受 。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未来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徐辉表示 。 在他看来 , 未来公园社区不是建设的逻辑 , 而是打造一个全新的城市建设、治理与服务模型 , 统筹解决城市开发、建设、运营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 在最初的规划和设计阶段 , 就要从目前居民人员画像和需求、将来居民的需求等情况分析 , 面向运营及发展考虑整体建设和资源配置的问题 。
徐辉认为 , 未来公园社区绝不是一种“一刀切”的推倒重来方法 , 而是强调要把成都原有的各种商业服务、治理体系的丰富成果融合与提升 , 通过未来公园社区的建设形成成都自有的体系和模式 , 是根据成都的现状和需求量身定制的 。
“未来公园社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 绝对不能由一家企业来主导 , 也不是引入一些服务企业后简单叠加就可以解决的 。 ”徐辉说 , 成都应当围绕这个体系打造一个符合成都未来公园社区需要的产业生态环境 。 同时 , 未来公园社区是公园城市的基本组织单元 , 要将生产和生活的功能浸润在良好的景观和文化生态环境中 , 使得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和生活享受的需要都可以在社区单元和周边完成 。 以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融合 , 让优质体验无缝衔接 , 这就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全域规划、设计、建设、运营 , 并要通过场景化方式分块实施和运营 , 还要能有机整合为一个完整系统 , 从而实现从局部到整体均可灵活更新和持续迭代 。
从技术手段来说 , 徐辉认为 , 成都未来公园社区可以借鉴浙江未来社区的经验 , 从空间建设和维护、人文组织和发展、数字化线上线下运营组织三个维度展开建设和运营 , 三者整体考虑 , 结合成都本地特点形成特色场景 , 如:社区文旅场景、公园生态场景等 。
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长邝宁:
建议未来公园社区的治理注重居民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