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痛苦带给人的刺激总是大过快乐
相关问题:
为什么痛苦的回忆很难忘记,而快乐的事却没记住多少?
“一万个喜剧也不会带来一个悲剧带来的痛苦。”
当我们意识到内心的郁闷、痛苦时,就会特别在意这种郁闷、痛苦的感受。当这种感觉在内心反复,挥之不去时人就会变得异常敏感,而感觉上的过度敏感又使得注意力进一步集中在这种感觉上。因此,这种感觉在注意力彼此促进、交互作用中,变得更加敏感、显著。
那么人们为何总是倾向于记住不好的事情?这是因为不好的事情伴随着负面的情绪一起出现。而情绪的出现则强化了这一段记忆所带来的感受,脑中进行了深度加工,所以我们会把此事记得更加清楚。大家仔细回忆一下,是否对于情绪波动强烈的事情,记得比较清楚?
先引入三个概念
【为啥痛苦带给人的刺激总是大过快乐】 杏仁核:是大脑中控制恐惧、攻击性和情感记忆的部分。
额叶:位于大脑的前部,与动作技能、道德判断、语言、决策和长时记忆有关。
海马:是大脑中负责长时记忆的部分,位于额叶中。
Q:那么我们要明白,情绪是从哪里来的?什么算作情绪?
A:情绪由大脑的杏仁核产生,它会直接作用在前额叶上(管控思考的部分),而悲伤、开心、骄傲、偏见、自负等等都算做情绪的范畴。这是因为来自杏仁核的情绪引影响了前额叶的判断从而导致行为上或思想上的失误或偏差。总会记住不好的事也是由于我们在事发时的恐惧,不安,焦虑的影响导致给大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我们再次面临相同的事情时,前额叶就会受到上次事件情绪的影响导致判断失误。客观角度上讲,杏仁核产生的恐惧是前额叶难以处理的。
e.g.为何有人在悬崖边上走路感到害怕?
因为一个没有经过悬崖训练的人,在临近悬崖时,总会觉得要掉下去,非常害怕与不安。同时杏仁核产生了恐惧,而这份恐惧是前额叶难以处理的。所以每每见到陡峭的悬崖,始终有种恐惧感。
这就是为什么在悬崖边走跟在马路牙子上走没什么差别(忽略风等其他客观因素),却总有人频频失误。而经受过训练的人可以让前额叶从容的处理来自杏仁核的焦虑和不安,从而使悬崖上的行走如平地一般。
注:马路牙子(学名路肩,即马路边突起的护路方砖)
作者Incursion 已获得授权转载
杏仁核的处理机制对于痛苦和消极所带来的影响同样适用。这都因为前额叶判断失误而无法妥善处理。除了无法处理焦虑情绪,痛苦带来刺激感同样会引起人的自我保护系统。知晓“刺激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后,选择合理规避。无法规避的人则会发展为消极、负面、抑郁的状态。(这是正常的反应,无需纠结于我必须振作起来)
其中精神案例解析有提到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Ⅰ》南希·麦克威廉斯P185病态信念的评估保留在潜意识水平有时不是信念本身,而是最初产生这种信念的人际情景(外界环境)。据已有的观察,患者往往要理解到了非理性信念的来源以及这种信念如何被用来保护自己免受不复存在的危险(或随后更大的威胁)时,才有可能改变这些病态信念。
对于这种状态是否应该被称为病态,我个人持怀疑态度。对于痛苦带来的刺激感不能忘怀,这是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他们可以避免遭受安全状态下,突然受到伤害后的巨大痛苦。
至于总是很悲观,反复思考刺激事件的人,也不用担心悲观是不好的事情,因为这可能有生理因素在内。
有研究表明,有大约32%的人生来就拥有一种叫做ADRA2B-deletion的基因变异体,这使得他们对消极的经历保持更鲜活、更富含细节的记忆;他们也会更多地放大负面的经历和情绪,对人生持更悲观的态度。
可能第二个部分有点歪题。综上所述,痛苦带来的刺激感可能是前额叶没有妥善处理所导致的。(不对的话欢迎指正)
斜体均为引用,参考资料来源于网络,感谢所有作者。侵权删除。
■网友的回复
感觉痛苦会压抑的久一点而快乐就不一样,苦中作乐,乐极生悲,不好意思心情有点不好,还是书能宽解我……
■网友的回复
人为了生活而活着,必然有大喜大悲,人如果为了生存而活着,也将没时间考虑喜和悲,这是人生!
- 为啥看毛片或者和人聊色色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全身发抖,呼吸困难
- 为啥大家都避免谈论自己的收入
- 为啥年轻的时候很擅长聊天,到中年反而不会了
- 怎么样理解「传统是智慧的糟粕」这句话既然是糟粕为啥还会传至现在
- 为啥有人喜欢穿破牛仔裤?
- 是不是人都轻视容易得到的,渴望难得到的为啥
- 为啥当自己喜欢的人最后也喜欢自己的时候会不舒服
- 为啥有的人会希望自己有精神病
- 为啥在现实中能说会到,而用手机跟别人聊天说不了2句话
- 大三男生喜欢上同班的男生(直的)的,总是沉迷幻想,痛苦。怎样摆脱这种单恋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