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有些人认为出国留学是不踏实的表现
因为出国有两种情况。1:认真努力的人去深造,学习前沿知识,体会不同的学习环境。2.学习不好但家庭条件好,在国内无法上好的大学,所以想出国“镀金”。
大多数不了解情况的人眼中只有第二种情况,他们不了解出国去top大学需要准备什么、付出什么,在top大学学习需要多努力,只把所有的出国留学都认为是花钱去“所谓国外大学”混日子后回国。不了解情况就瞎bb(或许还有嫉妒)
■网友的回复
因为他们踏实,只有没去过的人才会这样认为,就像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人生有多种可能,有不一样的经历有什么不好呢,虽然也不是一定要出国,但那些认为出国是不踏实的人多半过着踏实,安逸,一眼望到头的生活。当然不是说这种生活不好,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选择,不应该因为别人和自己的不一样而去抨击别人或者评论一些自己根本不了解没经历的事情。所以对于这些人的看法根本没必要放在心上啦
■网友的回复
首先表明我的通常立场:
我一直很费解为什么有人要对一些奇葩到近乎莫名其妙的观点深究为什么。
对于奇葩我们应该尽可能远离,作为正常人干嘛非要去解读他们呢。
但是闲着也是闲着,正儿八经的答案等我试图代入一下他们的思维再来作答。
第一步我们就以一丝不苟的态度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是“踏实”,什么又是“不踏实”。“踏实”虽然不是“明日黄花”、“不刊之论”这种一大半的人都搞不清楚意思的词语,但是既然要解读某种思维,总该先明确这一种思维的内容到底是什么。
汉辞网里面是这样解释“踏实”的: 1.亦作"蹋实"。 2.切实;不浮躁:工作踏实|踏实肯干。 3.安定;放心:心里不踏实。 4.行步稳健。 5.落实。
题主问题里面踏实显然是做形容词,那么我们在这一步就可以排除作为动词性短语的4和作为动词的5(忏愧,我才知道踏实可以做落实用……)。而作为安定、放心的3,带入到这个语境里面显然有一点点微妙……“出国留学是一种不放心的表现”,这样一代入就感觉这个句子的意思总有哪儿不太对劲。
排除法这样做下来,这里的“踏实”就应该作为“切实,不浮躁”解释,那么“不踏实”相对应的,就是“不切实,浮躁”。也就是说,这部分人认为出国留学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表现,那么我们要为这一种观点提供解读,就要从出国留学中会涉及哪些似乎不切实际的东西来入手。
说到留学,完全绕不过的就是经济效益了。
曾经有一个特别有名的杜克大学学霸为了支付法学院学费、又不愿意背负学生贷款(她父亲还大学的学生贷款一直还到了这个姑娘被杜克大学录取,著名案例如奥巴马的学生贷款也是还了二十多年,一直到就任总统前几年才还清)所以下海拍了某种小电影名噪一时的案例,这个案例可以被视为是一些非公有制高等教育院校高昂学费的缩影——不是所有学校都和国内的一样,排名前的通常比排名后的便宜,越好的学校越能提供充足的学生资助帮助贫困的学子们。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就会有人认为留学付出的钱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我有同学在加州伯克利念法学JD(JD在国内的认证一度被认定为博士,现在应该也重新被认定为硕士项目了),纯学费应该折了人民币七八十万(这个价格是我们申请季结束聊天时候聊到的,因为价格高所以我印象很深刻),北大法硕学费一年是2.2万(直接百度的)。加州伯克利的法学JD自然是比北大法硕吃得开的,但是吃得开到有三十多倍的差距吗?
很多认为留学不切实际的人就是这样想的,他们选一个国外的项目,选一个国内的项目,比较双方的学费,有的还稍微看看专业排名和职业发展情况,有的干脆连排名都不看直接就发出那个振聋发聩的感慨:“你看,国外项目性价比多低啊!”
这实在是一种很模糊重点的想法,项目与项目的性价比绝对不能就这样用金钱来做一个大概的衡量,因为其中涉及太多无法被直接定价的差距:在不同地域之内进行职业发展的可能,在不同范围内拓展人脉的可能,上升空间与下沉空间的差异……这些不同都不能被金钱轻易计算,却构成了一个项目与另一个项目之间巨大的差距(为了让这类矛盾尖锐化,这里暂且先不讨论奖学金的情况)。
在有些微博喷子键盘侠眼里,北大法硕已经是百分制里面的一百分了,伯克利再高,键盘侠脑子里的评分上限也只有100分,故而看不出二者有多大的差距。但是对另一些学生来说,他们眼里北大法硕是三百分里面的二百四十分,伯克利是二百七十分,他们愿意且有能力为了三百分制里面的三十分付出这些金钱的代价——稍微为学业奋斗过的同学都知道,分数越高,提分就越困难。这些学生的选择绝不是什么不切实际的,更可以说在他们的衡量与价值比较体系之中是最为实际的。
包括那些被一些留学生自己都认为是水漫金山的项目,每个人为了项目付钱都是看上了它不同的优势。有的键盘侠觉得哇英国那种一年制授课型二三十万能读什么不过是花钱买学位,有的学生却正是因为它时间短所以认为它们性价比很高。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念存在差异,无非有的人觉得值,有的人觉得不值而已。
还有一种说不切实际的,可以算是以上这一个方向的附属物——他们觉得你在国外念几年,就应该出人头地成为硅谷之星华尔街小王子,结果你结束了学业还回国了?你这个书不是白读了?这一类人从结果——“回国”来倒推说“出国留学无用”,再倒推说“出国留学不切实际,你看你不是还要回国发展吗?”,虽然这个过程比上面这一种稍稍多了一个环节,涉及了事实结果,而不是止步于自己的脑洞,但也没有改变这个想法本身的狭隘。
就像“工作”这两个字,既可以指衣冠楚楚996,也可以指风尘仆仆工地搬砖一样。仔细剖析一下就可以发现,这一种说法在出发点之上就故意混淆了在国内工作的差异性,混淆了“当初不出国能找到的工作”和“现在出国回来能找到的工作”之间的差异,让“出国”的行为听起来没有让人获益,以此为基点来论证出国无用——可是他们所混淆的这些差异,正是回击他们这一说法的关键之处。
这样的逻辑可以应用到很多很多的问题里面,只要混淆的信息量足够关键,键盘侠们可以大言不惭说工作是不切实际的(人终有一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啊——这里混淆了不同生活质量的差异),读研是不切实际的,上大学是不切实际的,识字是不切实际的(这三个本质上跟出国不切实际的论证是同理的,混淆了教育带来的资源差异)……
但是因为这个结论实在过于荒谬,所以要击破也真的很容易。当然我个人不建议去和这些人搞论战,有这个时间我们不如再去做点“不切实际”的事情,或者把我们现在做的“不切实际”的事情做得更漂亮一些。
气死他们,嘿嘿。
■网友的回复
世界上没有哪一件事情,能统一所有人的意见,能让所有人都去认可,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都是很正常不过。我个人觉得,任何事情,最重要的应该是坚持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想法,不是有句俗语说的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对于留学这个事情,我想本人有发言权,因为我现在就是从事这方面。出国留学,我觉得是一个人一生中不可多得的一种人生财富和经历,它会大大增加你的阅历。其次出国留学看你学到什么地步,如果只是单单只是读个本科,那优势其实也不是太明显。如果非要说出国留学,真的能学习到多少东西,这其实还得看你自己本身,但我们暂且不提你出国能学习到多少东西、多少新知识,出国留学对于你视眼的开拓、眼界、格局、包括能交到一帮不同国家的国际留学生,这些财富我觉得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这对于以后你以后的职业生涯的规划绝对是有很大的帮助。说个小故事吧。就拿众所周知的马云打个比方,马云之前是一个外语教师,那他现在为什么会在做电子商务?为什么会创立阿里巴巴??为什么能拥有世界一流的电子商务公司? 马云是怎么接触到这些的?1994年底,马云首次听说互联网;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国一个朋友那边,首次在美国接触到了互联网。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在他朋友的帮助和介绍下开始认识互联网。如果马云当时不认识他这个美国朋友,没有去美国?你认为他会那么早接触到互联网?会接触电子商务?当然,后期马云的成功与他自己本身的坚持是密不可分的。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都是一个完美的独立体,坚持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不要被外人所左右。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家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领悟!最后祝学业顺利!
■网友的回复
因人而异吧,身边有踏踏实实泡图书馆的一群,也有去了就玩的final去报两天佛脚的,有很努力的富二代,也有家里条件一般还吊儿郎当的,总之人和人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不能以偏概全
■网友的回复
泻药
我们之间出现了一个异类。就酱
■网友的回复
有一个词语叫坐井观天,先不论其褒贬含义,单纯只说字面意思吧!出国留学,不只是目前,相对大众而言,可以说一直都是极少部分人!普通大众对留学还很缺乏主动的认识,普遍缺少系统的调查、研究;受这几年风气影响,也不知谁说的国外三流大学遍地,出国留学很容易,好像都是学渣批量出国,简直遗祸无穷!系统的说吧,对出国留学,这部分人没有自己的观点、认识,说出国留学不踏实,估计也是引用的其他人的结论!
■网友的回复
因为他们总是以为学习不好的人才出国……
■网友的回复
主要看你怎么想的啦,国内竞争压力大,去国外的话,换个环境也是ok的。
■网友的回复
【为啥有些人认为出国留学是不踏实的表现】 看你自己了 出国的目的是什么
- 为啥看毛片或者和人聊色色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全身发抖,呼吸困难
- 为啥大家都避免谈论自己的收入
- 为啥年轻的时候很擅长聊天,到中年反而不会了
- 怎么样理解「传统是智慧的糟粕」这句话既然是糟粕为啥还会传至现在
- 为啥有人喜欢穿破牛仔裤?
- 是不是人都轻视容易得到的,渴望难得到的为啥
- 为啥当自己喜欢的人最后也喜欢自己的时候会不舒服
- 为啥有的人会希望自己有精神病
- 为啥在现实中能说会到,而用手机跟别人聊天说不了2句话
- 为啥21岁的我,对谈恋爱有种恐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