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东方时评丨《八佰》:给爱国主义题材创作提供了新的样本

:原题为_东方网|东方时评丨《八佰》:给爱国主义题材创作提供了新的样本。
东方网|东方时评丨《八佰》:给爱国主义题材创作提供了新的样本
文章图片
时隔一年 , 《八佰》终于上映了 。 截至8月25日零时 , 这部被行业寄予厚望的“救市之作”票房已突破10亿 , 成为2020年首部十亿票房电影 。 伴随着高票房而来的争议声 , 也始终居高不下 。 买断式发行遭吐槽、与真实历史有出入……抛开影片之外的纷纷扰扰 , 单从电影本身看 , 笔者认为 , 该片一改往日“主角光环”的套路 , 给爱国主义题材创作提供了新的样本 。
不同于传统的战争电影中 , 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呈现 。 《八佰》从千差万别的个体出发 , 通过一种更加细腻的群像描绘 , 来诱导观众的家国情怀 。 比如 , 绑着炸药从城楼上跳下的陈树生、冒死游过河送旗的女童子军杨慧敏、带着士兵冒死过桥的团长谢晋元……这些英雄人物的壮举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 但影片点睛之处 , 不仅仅是刻画这些英雄人物 , 而是罕见地将宏大叙事还原到一个个生动具体、不那么完美的小人物 , 展现真实复杂的人性 , 让观众产生共情 。
这些兵士中 , 有的是逃兵、有的是临时入伍的农民、有的是怯懦自私的“瓜怂”、有的是一心只想逃跑的文职会计……在河对岸的租界里 , 不让杨惠敏进门躲子弹的赌场伙计、只关心生意的赌场老板娘、枪响之下更关心买早饭的张教授、靠贩卖情报为生的采访人员方兴文……这些被裹挟进战争的普通人 , 起初看不到半点“英雄”的影子 , 但在民族危亡面前 , 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枪林弹雨中 , 他们最终战胜内心的懦弱 , 突破了自身的局限 , 纷纷做出超越凡人之举 , 完成了个人脱胎换骨式的蜕变 , 成为这场战役中的英雄 。
正是这些小人物的“觉醒” , 唤醒了周围麻木不仁的国民 , 点燃了广大民众的爱国之火 , 激发起群众的爱国热情 。 影片最后 , 当战士们撤入租界时遭到敌人袭击时 , 民众们从租界栅栏里伸出一双双手 , 他们想拉战士们一把 , 想为战士们加油助威 。 这也印证了影片中团长谢晋元说的那句台词“靠我们这区区四百来人是扛不住的 , 得靠身后这四万万来抗 。 ”
【东方网|东方时评丨《八佰》:给爱国主义题材创作提供了新的样本】这些烽火连天中的人物群像 , 将灾难岁月里中华儿女不畏牺牲、宁死不降、浴血奋战的民族气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 看得让人热血沸腾 。 当然 , 四行仓库守卫战毕竟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役 , 绝望感与悲壮感并存 , 也赋予影片有别于其他爱国主义电影“热血高燃”的调性 , 这样的题材本身也让观众新鲜感十足 。
此次 , 《八佰》上映拓宽了爱国主义题材的边界 , 是一种创作空间上的进步 , 庞大而细腻的群像刻画 , 让故事更加饱满立体 。 无论从内容、技术、观感 , 还是传递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来说 , 《八佰》都能称得上是一部情绪饱满、制作精良的优秀国产战争片 。
《八佰》的热映也反映出了常态化的生活如此宝贵 , 正常生活的逐步回归来之不易 , 也提醒广大观众在享用它 , 珍惜它的同时 , 努力守护好它 。 科学精细的防控 , 离不开每个人的持续自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