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看待风景区里强行命名的景点
一开始看这段话着实有点眼熟,过了几秒钟突然明白眼前的情景为何似曾相识了。我似乎在一本…叫做《1984》的书上见到过。
“你记得吗,”他继续说,“你在日记中写:‘所谓自由即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记得,”温斯顿说。奥勃良举起他的左手,手背朝着温斯顿,大拇指缩在后面,四个手指伸开。“我举的是几个手指,温斯顿?”“四个。”“如果党说不是四个而是五个——那么你说是多少?”“四个。”话还没有说完就是一阵剧痛。仪表上的指针转到了五十五。温斯顿全身汗如雨下。他的肺部吸进呼出空气都引起大声呻吟,即使咬紧牙关也压不住。奥勃良看着他,四个手指仍伸在那里。他把杠杆拉回来。不过剧痛只稍微减轻一些。“几个手指,温斯顿?”“四个。”指针到了六十。“几个手指,温斯顿?”“四个!四个!我还能说什么?四个!”指针一定又上升了,但是他没有去看它。他的眼前只见到那张粗犷的严厉的脸和四个手指。四个手指在他眼前象四根大柱,粗大,模糊,仿佛要抖动起来,但是毫无疑向地是四个。“多少手指,温斯顿?”“四个!快停下来,快停下来!你怎么能够这样继续下去?四个!四个!”“多少手指,温斯顿?”“五个!五个!五个!”“不,温斯顿,这没有用。你在说谎。你仍认为是四个,到底多少?”“四个!五个!四个!你爱说几个就是几个。只求你马上停下来,别再教我痛了!”他猛的坐了起来,奥勃良的胳膊围着他的肩膀。他可能有一两秒钟昏了过去。把他身体绑住的带子放松了。他觉得很冷,禁不住打寒战,牙齿格格打颤,面颊上眼泪滚滚而下。他象个孩子似的抱着奥勃良,围着他肩膀上的粗壮胳膊使他感到出奇的舒服。他觉得奥勃良是他的保护人,痛楚是外来的,从别的来源来的,只有奥勃良才会救他免于痛楚。“你学起来真慢,温斯顿,”奥勃良温和地说。“我有什么办法?”他口齿不清地说,“我怎么能不看到眼前的东西呢?二加二等于四呀。”“有时候是四,温斯顿。但有时候是五。有时候是三。有时候三、四、五全是。你得再努力一些。要神志健全,不是容易的事。”就是这么眼熟。
确乎是这样。我在杂志上见过此类的事情,一直以为是夸大其实,所以并没有当真,这一次看到这个问题,倒也是给我一个当头棒喝。
考试已然有标准答案,难道出来旅游,也要给每个石头一个“标准答案”么?这样的答案是谁规定的?
的确,旅游,很多时候是看这个地方的文化。但是对于自然风景区而言,在惊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的同时,难道就一定要按照景区的安排,给自然的事物赋予一个人的名称?就算赋予了人的名称,为什么还要以此拘禁人的想象?
本来自然事物就是没有定型的,所谓像XX,不过是人的联想罢了。却是谁赋予了景区权力,谁赋予了家长权力,用一个人的联想来限制另一个人的联想?
国外的景点也见过许多,的确是见过由发现者给他一个命名的,但是是从未见过有哪个家长或者导游,限定一个景点它“就是像XX”。这是中国特色么?亦或者说是这种文化的特色?
应试教育已经抨击很多年了。人们抨击的,不是教育本身,也不是考试这种制度,而是课堂教育中的那种填鸭。回想起以前学英语,碰见很多词组,不理解,问老师“为什么是这样?”,老师不耐烦地应了一句:“固定搭配,背掉就是了。”其实细细想来,也没有太大的区别——老师叫同学们“背掉就是了”,奥勃良问温斯顿“这是几根手指”,旅游景点中说“这个像XX”,它们本质上都是一种东西——那种非理性而感性的,对权威的绝对服从。
扼杀想象力的,不是枯燥的课程,而是这种对权威的绝对服从;毁灭创造力的,不是死的书本,而是这种对权威的绝对服从。
双重标准一直是一大恶,今天我又见到了一个双重标准:一边要求孩子们有创造力,要求孩子们用创新思维对待问题;一边又期盼着万事万物有一个通解,依着这个通解“背掉就是了”。
这就好像老师和家长一直把“听话”作为优秀学生的唯一标准,但是少年难道不是反映一个国家么?孩子难道不是代表着国家的未来么?所谓“少年听话则国听话”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在这样树立绝对权威的教育中成长的孩子,自然学会了懒得思考,自然学会了服从一切。
对于军人而言,服从是本分,是一个军队纪律的根本;可是对于一个科学家而言,服从就是最恐怖的敌人——爱因斯坦说过:“我藐视权威,因此我遭到了报应,但是我也成为了权威。”大致就是这样的意思。
对于纪律的顺从,形成严密的组织;对于科学定律的顺从,形成思维定式的混吃等死的研究者;对于文化的顺从,造就不肯接受一切新鲜事物的老顽固;对于设计的顺从,那种懒得思考更是造就了剽窃……
一个社会,需要组织,但是更需要科学,更需要新鲜事物,更需要独立的思想。
但是这种从孩童思绪尚在懵懂时期就开始灌输的服从理念,真的能培养出一个拥有自主思考能力的人么?难道真的要指望“一到十八岁服从家长,过了十八岁瞬间变一个人学会自主思考。”这样的神话么?
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说,某某某不是生来就会某某事,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才学会的。但是科学方法呢?思维方式呢?难道是生来就已经具有而不需要后天学习的么?难道后天教育所需要的,仅仅是将知识点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么?
这样的社会,是僵化的;这样的教育,也必然是失败的。
【咋看待风景区里强行命名的景点】 在全球化的现代,需要的不是一个僵化的威权社会,而是一个开放包容交流共进,拥有自主思考能力的社会。
所幸现在社会正在改变。我很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的老师,愿意让学生质疑他们的权威;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平等地对待孩子;越来越多的少年,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但是很显然,教育中,依然有很多地方,充斥着权威主义的光芒。
我同样也希望,每一个阅读这篇文章的人,能辩证地看待这篇文章。
- 怎样看待白百合出轨的事
- 咋看待有些人专门反对别人的想法
- 怎样看待说话过度夸张
- 大家对于湿巾是咋看待的
- 大家怎样看待福建福安,经济发展,文化,饮食,社会生活,教育养老,各方面都可以吧,哈哈。?
- 怎样看待线上线下都有对象的人
- 你怎么样看待中医或中药的副作用
- 怎样看待丽江抢劫伤人案的宣判结果
- 怎样看待有的人说这小孩好动,长大了很聪明
- 怎样看待彼得泰尔计划将家庭和基金移至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