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乐龄魅力 传承父辈精神( 二 )

另外 , 《乐龄唱响》在长达近3个月的录制当中 , 音乐需要重新编排配器 , 随着赛制递进 , 曲目难度不断升级 。 当这些综艺元素与老年群体相互匹配时 , 形成了这档节目的内容亮点 , 也带来了重重困难 。 比如参赛老人平均年龄都在70岁以上 , 有的团队平均年龄高达84岁 , 90岁以上的老人也不在少数 。 为了保障老人们抵达北京之后能安全、顺利地完成比赛 , 我们在医疗保障和安全保障上做了大量细致周到的工作 。 这不仅让老人们感受到节目组的温度 , 也体现了我们这支充满朝气的团队有情、有爱的工作态度 。

采访人员:《乐龄唱响》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老年群体的风采 , 也了解了老一辈感人至深的家国故事 。 能否讲讲让您印象最深的几位人物和故事?

黄薇:每支合唱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他们各有特色 。 比如清华紫霞合唱团是80多岁情谊深厚的老姐妹 , 她们的“先生”气质令人钦佩;河北燕达合唱团老人们的新型养老观念 , 让人久久难忘;百人男声合唱团整齐划一 , 气势恢宏;只有8个人的追梦男生合唱团 , 人少力量大 , 有梦不怕晚 , 舞台上的尽情绽放让人叹服 。

除此之外 , 我们还邀请了当年参与过第一枚原子弹研制和核试爆的8位老科学家 , 他们无私奉献、协同创新 , 一句“为了国家 , 一切都是应该的” , 感染了所有人 。 长征一号火箭总体设计员、79岁高龄的韩厚健 , 讲述当年航天科研人员不怕牺牲、勇于攻坚的故事 , 让一代航天人形象跃然舞台之上 。 火箭军研究院的“导弹专家夫妻”杨光松与肖锡玉结婚36年 , 完成了上百项课题研究 , 获得了20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 这些故事都让我 , 也让观众深深动容 。

采访人员:中国有2.5亿老年人 , 但是以老年人为题材的电视节目却很少 , 您认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老年题材电视节目的空间和市场何在?如何开拓老年题材电视节目?

黄薇:老年人在互联网、日常消费两大领域的边缘化 , 使得当下以老年人为题材的电视节目生产量减少 。 实际上 , 老年节目的空间和市场是非常广阔的 , 一片蓝海 。 随着5G不断普及 , 人工智能、万物互联时代的来临 , 信息技术与老年人的界限终将被打破 。 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 老年群体的关注度也一定会大幅提高 。 我们也希望通过《乐龄唱响》这档节目 , 引导社会关爱老人 , 关注老人 。

关于如何开拓老年题材电视节目 , 我想首先要认识到老年人不仅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 也是构成相对复杂的社会群体 。 以参与《乐龄唱响》的人员为例 , 有刚刚年满60岁的 , 也有93岁高龄的 , 有来自内蒙古大草原能歌善舞的世代牧民 , 也有来自海南碧海蓝天的革命后代 。 他们虽然都步入老年 , 但成长年代、生活环境、文化需求不一样 。 所以 , 开拓老年题材首要的是精准化、细分化 , 其次要与老年人接收信息的节奏、人生阅历、知识深度相匹配 。

采访人员:您的主持生涯中 , 2/3时间都与老年人相伴 。 据您观察 , 这二三十年间 , 中国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作为文艺工作者、媒体工作者 , 如何更好地去反映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 表达他们的诉求?

黄薇:过去一提到老年生活 , 经常会用“枯燥乏味”“消磨时光”等类似的评价词语 。 现在 , 不会有人再这样形容夕阳时光了 。 反过来 , 快乐养老、享受夕阳金色价值 , 已经成为新时代老年人所追求的生活目标 。

多年的老年节目主持经历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 , 每位老人都是一本厚厚的书 , 他们历经千帆后 , 笑看云卷云舒 。 如何反映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 表达他们的诉求?我想应该“知来时路 , 更知父母恩” 。 除了对前辈们青春岁月的奋斗故事要抢救式挖掘 , 我们也要关注他们当下的晚年生活 , 设身处地去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 。 以老年题材的电视节目为载体 , 最终还是要讲好中国故事 , 无论从传播角度还是从市场角度 , 这都应该是主要的创作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