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谁在豆瓣制造虚高开分?( 二 )


相较耗费成本更高的映后口碑维护 , 用较少用户样本刷出高开分是一种比较高效的时间差战术 。 目前市场上有三类主流观影团 , 分别是由影评人KOL召集的观影团、豆瓣官方观影团以及各互联网平台举办的观影团 。
这些观影团背后绝大多数都有电影片方和营销方的支持 。 举办方通过相关行业资源获得率先放映新片的权利 , 用免费观影、主创互动乃至周边等福利诱惑 , 召集若干观众进行提前观影活动 。
在观众招募环节 , 并非所有网友都有机会成为免费观影的幸运儿 。 除了运气成分以外 , 报名用户的豆瓣平台电影标记量、活跃程度、注册时间等数据也会成为举办方的选择标准 。 通过筛选高权重用户 , 无形中为影片的豆瓣高分开局提供助力 。
另外 , 也有部分场次会明确对招募人群做出要求 , 根据影片目标受众群体 , 选择情侣、母子、学生等人群招募 。 还有像部分互联网平台策划的线下观影团 , 还会举办各垂类KOL专场 , 以此达到更强的传播效果 , 进而拉动影片口碑 。
根据犀牛君自己体验过的观影团活动流程 , 在观影结束后 , 举办方大多会要求观众在豆瓣、猫眼或淘票票平台上及时为影片进行打分 。 一般要求为豆瓣4-5星左右 , 如果观众对影片的评价不高 , 主办则要求观众在上映后一天左右再提交评分 。 如果未能如期完成评分反馈 , 举办方将会记录在案 , 减少该观众此后参加活动的机会 。
诚然 , 在影片口碑维护层面上 , 观影团必然是起到了积极意义 。 通过这部分观众在前期的口碑调控 , 将为目标影片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开局 。
只是对于优质影片而言 , 这样的行为至多是个无伤大雅、锦上添花;但对于烂片而言 , 观影团的出现则搅乱了评分平台的公允 , 这些影片也往往会在一个虚高评分开局后 , 遭遇口碑的断崖式下跌 。
并且在实际情况中 , 自身品质较好的影片反而并不太需要通过前期控分来保证口碑 , 反而是质量稍逊的影片 , 更需要刷出高开局 。 随着市场上观影团层出不穷 , 变质的观影营销 , 也导致了豆瓣评分体系的变质 。
虚高开分方便了谁
从市场维度来看 , 控制开分本就属于电影营销的一环 。 高口碑电影对观众有天然吸引力 , 控制影片开分有助于打造良好开局 , 这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的票房走势 。
但由于许多虚高评分的存在 , 一方面会加重影片上映后的口碑反噬 , 另一方面也削弱了豆瓣评分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
此外 , 影片口碑本身就在长线上的作用更加突出 , 所以往往要强调口碑发酵的重要性 。 而在影片上映前期 , 其实更依赖映前热度与影片自身的基本盘 。 就像今年春节档的《唐人街探案3》 , 尽管口碑方面低于黑马《你好 , 李焕英》 , 但凭借强大的基本盘 , 仍然足够拿到45亿+的票房落点 。
不过 , 尽管豆瓣的评分机制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 , 很容易受到社会舆论、部分用户等因素影响 , 但豆瓣在大部分观众中的公信力依旧存在 。
豆瓣创始人阿北早在六年前就在《豆瓣电影评分八问》一文中强调:水军是有的 , 但豆瓣评分很难刷得动 。 近年来 , 豆瓣平台自身也在不断加强评分监管机制 , 保证评分的真实有效 。
许多网友也曾数次表明观点 , 豆瓣高分不一定是好电影 , 低分的一定是烂片 。 对于这些开分虚高的电影来说 , 后期口碑的断崖式下跌 , 同样是市场的真实映照 。 而我们通过观察这些豆瓣评分暴跌的影片票房 , 也都与它的实际评分落点基本相符 。
至于虚高开分究竟能够对影片市场表现带来多大加成 , 恐怕很难会有数据来佐证 。 但利用豆瓣平台评分机制漏洞来进行观影团营销 , 为一部新片打造出较高豆瓣开局口碑 , 想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 仍会成为电影行业的主流选择 。
【豆瓣|谁在豆瓣制造虚高开分?】毕竟 , 这种操作确实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