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批药品集采火药味浓 三家外企入局( 二 )


一位药企人士在集采现场接受第一财经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此前非专利药物价格虚高普遍存在 , 此次参与集采的仿制药企业的报价在国际市场仍不是最低的价格 。 按照市场惯例 , 首仿药物应该是原研药物价格的70%~80% , 次仿药物的价格则应是原研价格的3%~20% 。
对于这次外资药企的退出行为 , 多位外资药企人士对采访人员分析 , 综合前两次的采购经验看 , 一来是降价中标利润太低 , 再者依然认为报量过小 , 大多准备在后续发力零售渠道 。
回顾前两批集采 , 有出局的外资药企转战院外的零售市场 。
以第一批集采品种降脂药“瑞舒伐他汀钙”为例 , 不管是在“4+7”试点城市还是联盟地区的扩围带量采购中 , 原研厂家的阿斯利康均落选 。 在错失全国大部分公立医院市场后 , 该原研厂家选择发力药店市场 。 中康CMH数据显示 , 今年第一季度 , 阿斯利康的瑞舒伐他汀钙在药店市场的销售额达到了4.1亿元 , 相比去年同期大增近七成 。
据悉 , 第三批集采总规模约226.5亿元 , 较最初“4+7”带量采购19亿元的规模增加了11倍以上 。 业内人士认为 , 从第三批开始 , 集采将成为医药行业不可回避的主流事件 。 外资药企在经过前两次“试水”和一整个财年的经营测算后 , 对在华市场的布局将会更加清晰 。
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钢在近日接受第一财经采访人员采访时也指出 , 随着国家集中带量采购的不断推进 , 原研药、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以及中美同销的高端品种 , 亟待在零售渠道释放价值 。 原研药在医院市场的份额逐渐减少甚至退出医院销售渠道 , 但由于用药习惯及消费水平的差异 , 不少老百姓对其的需求仍在 。 接下来 , 如何提高原研药的可及性 , 让其在零售市场继续释放价值 , 是这些药企亟待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