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洪涝对水稻生产影响如何?权威回应来了( 二 )


同时 , 灾害发生后 , 各地高度重视减灾工作 , 第一时间根据积水情况 , 采用机械排水或挖排水沟等方法 , 排除田间积水和耕层渍水 , 减少积水时间 , 退水之后及时追施速效化肥 , 促进植株恢复生长和高产群体构建 。 对受涝田块 , 可根据茎蘖数量 , 坚持分次排水、多次露田 , 调控群体质量 , 提高分蘖成穗率 。 中稻生长后期可根据不同种植方式、品种和苗情 , 在群体高峰苗已过、叶色明显褪淡显“黄”时合理施用穗粒肥 , 适当增施钾肥 , 加速籽粒灌浆 。
此外 , 近年来 , 我国的水稻洪涝灾害研究比较多 , 减灾技术成熟 。
晚稻生产再获丰收有保障
“从晚稻生产情况看 , 洪涝灾害导致部分晚稻秧田被淹 , 秧苗素质偏差 , 早稻腾茬晚影响双季晚稻适时栽插 , 特别是机插秧超秧龄现象突出 , 苗高苗弱、返青期延长 , 不利于晚稻稳产高产 。 但晚稻生产也存在种植面积增加、技术储备充足等有利因素 , 只要田间管理措施到位 , 晚稻生产再获丰收有保障 。 ” 王戈分析 。
据悉 , 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 , 生态类型多、资源禀赋各异 , 而灾害往往是区域性的、阶段性的 , 一个区域或一季作物受灾 , 并不等于全年和全国减产 。 近年来 , 随着科技水平提高 , 水稻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断增强 。 从全国范围看 , 气候复杂多变 , 每年都有受灾减产的区域 , 也有无灾增产的地方 , 总量上实现相互补偿 , 空间调节余地大 。
“从水稻本身看 , 有一定的群体自我调节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补偿能力 , 个体和群体相互依存和制约最终形成不同的产量结构 , 比如亩穗数减少了 , 一定程度上穗粒数就会增加 。 实际生产中 , 只要强化灾情监测预警、强化防灾减灾预案落实 , 只要应对措施到位、补救技术得当 , 大灾之年同样可以获得丰收 。 ”王戈表示 。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