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绿润境|古代书画家到底如何谋生?

中国书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 汉简的朴拙 , 晋书的风韵 , 唐画的富丽 , 宋画的精细 , 明清书画的千姿百态——都争相辉映 , 汇集成光彩夺目的绵长画卷 。
春绿润境|古代书画家到底如何谋生?
文章图片
▲黄荃《珍禽图》绢本设色41.5×70公分故宫博物院藏
就类别而论 , 人物、花鸟、山水、写实、写意、院体画和文人画——都争奇斗艳 , 各领风骚 。 就书画家而论 , 无论是“黄荃富贵” , 还是“徐熙野逸” , 无论马远、夏圭的“残山剩水” , 还是八大、石涛的“白眼向天” , “搜尽奇峰打草稿”——可谓大师林立 , 群星璀璨 。
春绿润境|古代书画家到底如何谋生?
文章图片
▲徐熙-天竺黄雀
在丰富的资源下 , 中国是世界上艺术走向市场最早的国家之一 , 最早在汉代已见雏形 , 即佣书取资 。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 书画市场得到长足的发展 。
唐宋两代继续发展 , 开始出现了润书市场 , 明清达到书画市场的鼎盛期 , 许多书画家更是把艺术与谋生紧密联系起来 。
春绿润境|古代书画家到底如何谋生?
文章图片
▲宋马远《山径春行图》
在明代社会 , 赏字藏画成为了一种时尚 。 “家中无藏字 , 不是旧人家 。 ”一幅名家真迹挂壁 , 家中主人身价倍增 。
书画的交易普遍由专职商人经手 , 市场操作 , 价格层次清晰 , 上升趋势亦较明显 。 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提到了嘉靖末年各地巨贾“不惜重资收购 , 名播江南 。 ”明中叶以后 , 大批职业书画家涌入市场以卖作品为生 , 市场首重者为“明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人 。
唐寅长期靠卖字画为生 , 如他作于弘治四年(1491年)的《刘秀才墓志》 , 可知唐寅即使为童年的好友刘嘉作墓志时 , 也得到相当的文润 。
春绿润境|古代书画家到底如何谋生?
文章图片
▲唐寅《秋风纨扇图》
【春绿润境|古代书画家到底如何谋生?】沈周早已是“名噪寰宇 , 征求过多而日不暇给” 。 至文徵明时代的苏州 , 经济生活异常繁荣 , 社会对书画作品的需求增大 , “四方乞诗文字画者 , 踵接于道” 。
春绿润境|古代书画家到底如何谋生?
文章图片
▲沈周春云叠嶂
此外 , 明大家仇英长期客居在大收藏家项元汴家 , 应项氏所求而作的《汉宫春晓图卷》 , 更是以两百金的交易价格创下了当时的新高 。
除了江南地区 , 京城的书画市场也相当的兴盛 , 有些书家甚至自己京城开店卖字 , 书画作品已在社会上大量普遍地流通了 。 明朝民众热衷于追求名家作品 , 名家门前购字画者络绎不绝 。
然而 , 明代本朝的书法画作品价位大都偏低 。 记录较高的如祝允明、王宠等人的单件作品最多也不过二十两银子 。 嘉兴李日华在当时声名不小 , 可以称作名家 。 他为自己书法作品定过润格 , 大致是:写一幅扇面取三到五文钱 , 单条草书每幅五文钱 , 卷册字多者二十文钱 。 除去纸价与墨价的成本外 , 书家所得实在有限 , 这也难怪唐寅会慨叹:“笔砚生涯苦食艰 。 ”
春绿润境|古代书画家到底如何谋生?
文章图片
▲明李日华枫林钓舸图33cm×114cm
到了清代时书画市场更加市场化 , 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画家群甚至把自己的生计完全寄托在出卖字画上 。
1759年的一天清晨 , 扬州西方寺前新立的一块碑石引起了路人的围观 , 原来是画家郑板桥别出心裁地打出了笔榜 , 公布了自己字画的收费标准 , 全文如下:大幅六两 , 中幅四两 , 小幅二两 。 书条、对联一两 。 扇子、斗方五钱 。 凡送礼物、食物 , 总不如白银为妙 。 公之所送 , 未必弟之所好也 。 送现银则心中喜乐 , 书画皆佳 。 礼物既属纠缠 , 赊欠尤为赖帐 。 年老神倦 , 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 画竹多于买竹钱 , 纸高六尺价三千 。 任渠话旧论交接 , 只当秋风过耳也 。 乾隆己卯 , 拙公和尚属书谢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