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古城改造需要“微整”的智慧( 二 )

  在文化旅游产业火热发展的今天 , 古城镇保护开发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 如何让历经风雨的古城能够真正吸引游客、承载游客、留住游客 , 对于当地来说是颇具考验的 。 一些古城开发改造中出现大拆大建、拆真建假、过度商业化等问题 , 已经引起主管部门的关注和社会舆论诟病 。 今年3月 , 洛阳、大同、聊城等城市因对辖区内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力 , 受到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通报批评 。 这些城市的通病就是在古城改造中大拆大建 , 没有保护好古城的完整性、原真性 。

  在全国范围内 , 大拆大建的做法并非个例 。 有的古城所在地发展旅游 , 动辄上马大项目、大工程 。 大笔的投资花出去了 , 大量的古建筑拆没了 , 大批的原住民迁走了 , 古城变成了有名无实的空壳 , 即便新建了许多华丽精美的设施 , 也会让人觉得失真、失味 。

  由此看来 , 山海关古城改造采取“政府支持引导、在地居民商家合作共建、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的“微更新”模式 , 不失为一种值得肯定的探索和创新 。 当地政府集中有限财力投入到古市集的更新改造 , 以此来营造文化品牌、唤起社会关注 , 可以说是“好钢用在刀刃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