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历史辩真假|巢湖往事——怀念珍生

作者:李鉴清
清光绪年间 , 我们安徽省巢县这座人口不满万人的县城 , 只有唯一的一座“巢县蛾术学校”(即巢县县立初级中学) 。
回看历史辩真假|巢湖往事——怀念珍生
文章图片
1908年秋 , 李尔珍考入蛾术学校 。 当时 , 象考上秀才一样 , 油坊郑村为李尔珍家照旧放鞭炮 , 贴报单 , 热闹了一番 , 给李尔珍的父亲李树泉以极大的宽慰和鼓舞 。
【回看历史辩真假|巢湖往事——怀念珍生】在蛾术学校里 , 李尔珍依然刻苦攻读书文 。 同时 ,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培育帮助下 , 他渐渐表现出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 。 他满腔热情地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国家大事 , 并积极地在校园内搜寻着当时宣传新思想的各种报纸书刊 , 如饥似渴地读了大量的新书 。 象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康有为的《戊戌奏稿》、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谭嗣同的《仁学》和严复译的《天演论》等 。 在读这些著作时 , 他深感到国家的危亡 , 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上 , 只有维新自强才能竞存于世界 。 特别是章太炎的著作以及谭嗣同的《仁学》 , 激烈抨击封建制度和旧礼教 , 号召人们“冲决网罗”的民主主义思想 , 给李尔珍极其深刻的影响 , 使他对革命党人的反清革命深感兴趣 。
回看历史辩真假|巢湖往事——怀念珍生
文章图片
李尔珍对学科的学习也是一丝不苟的 。 他所在的班级 , 共有30多名学生 , 到晚间别人都已睡下了 , 他还在攻读课文 , 每晚都要攻读到深夜 。 他常常自勉道:“三更灯火五更饥 , 正是男儿发奋时;年少不知行学好 , 白发妄悔读书迟 。 ”由于他敏而好学 , 勤奋不懈 , 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 李尔珍课余时间也很少游玩 , 是班上的好学生 。 很明显 , 李尔珍在早年所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 , 使他有着冲决罗网、发展个性的品格 。 因此 , 他也就通过思索、追求 , 透过各种疑网 , 萌发着变革社会的心愿 。 民国2年(1913年) , 我在书写《树泉君序》时 , 曾追述道:“适今岁秋初 , 其少君尔珍从余游 , 其动静之有常 , 言语之有序 , 文辞之有章 , 固一望而知为家庭之教深也 。 ”李尔珍的举止不凡、胸怀大志 , 颇具文采 , 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在文中 , 我还写道:“迄今珍生之课程已高超于县学校中矣 , 珍生之姓字已飞扬于都人士口矣 。 ”
回看历史辩真假|巢湖往事——怀念珍生
文章图片
当时 , 我们蛾术学校的学生多数是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纨袴子弟 , 这些浮浪子弟们在这座小小的县城里 , 进出门都要坐轿子 , 带跟班 , 洋洋自得 , 傲慢骄矜 , 根本就没有把庄稼人的孩子放在眼里 。 这些学生多数思想保守 , 故步自封 , 同他们的老子一样 , 抱着“帝制”这具僵尸死死不放 , 把具有“民主”、“共和”思想的进步师生视为蛇蝎 。 李尔珍耳闻目睹着这些老官僚、新权贵的丑恶面目 , 愈加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心 , 开始萌发了朴素的“农业救国”思想 , 立意改革农业 , 改变农民的悲惨命运 。
安徽有句民谚:“男到十六当家汉 , 女过十六守门婆 。 ”1910年 , 李尔珍已经15岁了 , 按照当地的习俗应该成家立业了 。 是年暑假 , 李尔珍依照“父母之命 , 媒妁之言” , 与大邱村邱家的一个姑娘结了婚 。 婚后 , 李尔珍只是觉得中国的妇女长期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太深 , 连个名字也没有 , “男女平权”一语又从何谈起?于是一扫“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陈俗陋习的偏见 , 首先对妻予“你应当同我一样 , 也有自己的名字 。 ”妻子认为丈夫的话有道理 , 表示尊重丈夫的意见 。 李尔珍略一思付说:“你在娘家行辈是‘以”字 , 我的名字叫“尔珍’ , 我俩就共同用一个‘珍'字 , 你就叫‘邱以珍’吧 。 ”妻子满意地点了点头 , 腼腆地笑了 。 此事虽小 , 可以看到李尔珍尊重妇女 , 倡导男女平权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