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2020上海书展|《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图录》首发预告


历史溯源
技艺发展
当今状况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探讨详尽丰富 , 展现了由手工制作到机器生产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发展与变迁 , 从侧面反映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经历变革时期的奋斗历程以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持与发展上的坚持 。
2020年8月出版
上海书店出版社
从海派旗袍的历史发展、制作技艺以及如今的角色变化可以看到 , 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后 , 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探讨 。 曾经的制衣作坊 , 几经发展成为了如今的厂家生产、高级定制 , 这是中国手工业到机器化生产发展过程的记录;旗袍款式的改变 , 从最初的等级讲究 , 到考虑实用性 , 再到都市时尚的影响 , 是一段文化冲撞与融合的历史 , 同时还伴随着女性主义的崛起等因素 。
2020年9月出版
上海书店出版社
对于上海的“老克勒”们来说 , 本帮菜独特的味道 , 既是“从来不需要想起 , 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 同时又是“妙处难与君说”的 。 但对于那些不太了解本帮菜的人来说 , 要想把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上的感觉清晰地具象起来 , 就不那么容易了 。 此书条分缕析 , 娓娓道来 , 让读者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到上海本帮菜的全景风貌 。
海派家具 , 俗称上海老家具 。 特指在1843年后到1949年间上海出现和生产的西式、中西合璧式家具 , 包括泊来上海的西洋家具 , 20到30年代上海生产的摩登家具 , 30到40年代的上海阿蒂克风格的家具 , 不包括苏做中式老家具 。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说:“上海是两种文明会合 , 但是两种中间哪一种都不占优势的地方” 。 同样进入30年代后 , 上海中式和西式家具并存而且各具特色 。 一方面 , 西式家具在上海家具作坊的制造过程中形成了本地特色;而另一方面 , 中式家具在模仿西式家具的同时也不乏创新 。 本书图文并茂介绍了上海老家具的发展变迁 。
海派玉雕是以上海地区为中心的一种玉石雕刻艺术流派 , 和“北派”、“扬派”、“南派”一起并称为全国四大流派 。 它是上海文化、经济和民俗、工艺高度结合的产物 , 以广泛的市场为基础 , 在丰富生活、美化形态、传递情意、陶冶趣味方面 , 起到了重要作用 , 在流通、保值、投资、收藏等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 此书主要从海派玉雕的历史发展、工艺技术、品鉴欣赏三个方面进行讲述 , 收集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玉雕作品图片 , 呈现其其独特魅力的同时 , 挖掘海派玉雕在上海这片文化土壤中的传承与发展 。 他不仅反映了地域性雕刻的审美情趣 , 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
这是对上海老建筑的深入探索 。 上海历史上遗存的著名地面建筑现今尚有70余处 , 这些老建筑体现了上海建筑的悠久历史、古老的建筑技术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 它们在建筑空间处理、施工技术技巧、建材运用上都有新的创造 , 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 正是上海这些独具特色的老建筑的影像记录 , 呈现城市历史的风貌 。
海派旗袍、石库门建筑、海派玉雕、海派家具以及上海本帮菜 , 都是上海这座城市成长为当代国际化大都市过程中闪现的重要角色 , 他们在新的时代又增添的新的面貌 , 不变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与内核 。
知识点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 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 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 , 也被称为“活的文化化石” , 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 , 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 , 它依托于人而存在 , 以声 , 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形式 , 并多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注重主要是传承性(特别是技艺、技术和学问的传承) , 突出了人的要素、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主体位置 。 而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紧密的内在联络 , 不能分割 。 每一种物质文化遗产都会折射出一定时期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等 ,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也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方式来表现 , 比如制作瓷器的技艺 , 总会体现在一个精美的瓷瓶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