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古生物学家徐星:讲述恐龙化石里的中国故事

:原题为_央视网|古生物学家徐星:讲述恐龙化石里的中国故事。
顶着太阳 , 趴在戈壁滩上 , 拿着细毛刷子刷石头 , 在厚土巨岩中沧海拾遗 。 年轻时 , 徐星每年总要在野外度过三四个月 。
在野外曾因连续行走20余天 , 袜子攒了太多的盐和尘土 , 竟然硬得可以立起来 。 在大漠无人区考察 , 是对人类科学精神和意志品质的高度考验 。 尽管如此 , 这位50多岁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古生物学家依然无法抗拒大自然的吸引力 , 野外考察仍是他每年必备的工作项目 。
在人迹罕至的地方 , 寻找着亿万年前古生物的蛛丝马迹 。 徐星享受这种探险的乐趣 , 他也一直坚称自己是幸运的 。
28岁 , 他发现长羽毛的北票龙;31岁 , 比始祖鸟还小的“赵氏小盗龙”横空出世;34岁 , 他提出四翼恐龙假说;发现长有翼膜翅膀的奇翼龙时 , 他46岁 。 “有些发现非常偶然 , 但如果不坚持去野外 , 偶然就不会发生 。 ”
化石不会说话 , 而徐星则是善于从化石中发掘并讲述精彩故事的人 。
央视网|古生物学家徐星:讲述恐龙化石里的中国故事
文章图片
转变
小时候 , 徐星的理想是成为高僧、数学家、天体物理学家 。 接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 , 这个被调剂的高中生跑去问老师 , 什么是古生物学?老师说 , 不知道 。 徐星放心了:“连老师都不知道 , 一定非常现代 。 ”
出生在新疆新源县的徐星祖籍江苏 , 父母参加江苏大中专支边团支援边疆后在新疆定居 。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 , 父母还是会为他购买各种各样的图书 , 在信息闭塞的小城里 , 读书为他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 。 徐星决心一定要去未名湖畔的北大读书 。
徐星高考那年 , 北大物理系在新疆没有招生名额 , 仅有的几个名额也都在冷门专业 。 徐星已经不记得自己填报的是什么专业了 , 但“肯定不是地质学”——为了进北大 , 他也在“服从分配”前面打了钩 。
大学时代 , 徐星对经济学更感兴趣 , 他读过萨特、维特根斯坦、马克思、萨缪尔森等人的著作 , 跟经济相关的统统来者不拒 。 “毕业前一年的八月我开始到人大旁听” , 他盘算着将来读一个国际金融之类的经济学专业 。
也正在这个时候 , 学校开始推荐研究生 。 23岁的他没能去读经济学专业的硕士 , 而是被免试推荐到中科院古脊椎所 , 跟随古生物专家赵喜进专门研究恐龙 。
在接受免试推荐的过程中 , 徐星颇为“纠结” , 但最终还是接受了“命中注定” 。
当时 , 国内做恐龙研究的人非常少 , 在开头的两年里 , 他依然“不务正业” , 迷恋计算机 。 直到研究生阶段的第三年 , 迫于毕业论文的压力 , 徐星才真正进入角色 , 看化石、看标本、写论文……渐渐地 , 他发现恐龙的世界竟如此有趣 。
第一次亲手触摸恐龙化石的时候 , 徐星仿佛感觉到了亿万年前的生命 , 寻找化石中的秘密就像是福尔摩斯探案……知识与认知从量变累积成了质变 , 又在大自然中真正的探索后 , 他终于知道 , “原来古生物学能够满足我所有的愿望 , 原来古生物学才是我的真爱 , 真正的兴趣” 。
央视网|古生物学家徐星:讲述恐龙化石里的中国故事
文章图片
他和导师赵喜进共同完成了对当时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角龙类“朝阳龙”和最早的镰刀龙类“峨山龙”的研究 , 论文最后分别发表在美国的《古脊椎动物学报》和英国的《自然》杂志上 。 这是徐星第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 , 而这样重量级的认可也给了他继续走下去的动力和鼓励 。
“在“外面的世界”转了一圈 , 最后还是回到原本的人生轨道上来 。 ”回忆往事 , 徐星感慨 。
探寻
徐星一直觉得自己与古生物学专业是“先结婚后恋爱” 。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 , 徐星几乎每年都和团队去野外考察 , 足迹遍布新疆、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北、山东、云南和湖南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