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银行网|6大业务系统迎来密集调整,信用算力:互联网贷款“基本法”落地

《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落地 , 因其明确了互联网贷款内涵 , 并对跨区域经营、风险管理体系、数据合规性与管理、合作机构管理、消费者保护、互联网贷款事中事后监管做出明确要求 , 又被称为互联网贷款“基本法” 。
《办法》施行近1个月 , 业界讨论仍旧绵延不绝 , 商业银行也密集迎来一轮业务流程与模式优化调整 。 互联网贷款业务流程涉及多个环节 , 从产品设计、营销获客、进件身份核验与审批、反欺诈建设、贷前调查、贷中审批、人工复核、数据档案存储、放款控制、贷款支付、贷后管理、催收清算等等 。
信用算力研究院通过对《办法》解读 , 结合业务流程中的重点环节 , 从业务端涉及的资产运营管理、数据源管理、决策引擎与风控建模、进件审批、AI客服建设等系统/平台 , 提出重点关注与可行性优化建议 。 逐一来看:
一、有效识别和监测跨区互联网贷款业务 , 考验商业银行资产运营与管理能力
《办法》第九条提到 , “地方法人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 , 应主要服务于当地客户 , 审慎开展跨注册地辖区业务 , 有效识别和监测跨注册地辖区业务开展情况 。 ”从大方向上来看 , 监管并未对地方性银行跨区域经营采取“一刀切”的态度 , 也暂未对业务经营设置统一的量化管理标准 , 这无疑是为长期受地域限制的区域性银行“松绑” 。
信用算力CEO张建梁认为 , 《办法》中提及的“识别和监测跨区互联网贷款业务” , 考验的是商业银行对资产的运营与管理能力 , 意味着区域性银行需要在营销获客和运营管理中 , 强化识别用户地域分布能力 , 关注并监控用户渠道来源、用户地域分布等 。
银行通过自研或接入内置用户画像分析功能模块的资产运营分析平台 , 建立包含性别、年龄、地域、学历、资讯、泛娱乐、电商、金融、生活等在内的全方位用户画像 , 并持续进行标签补全 , 强化用户分层与价值挖掘 。
中国电子银行网|6大业务系统迎来密集调整,信用算力:互联网贷款“基本法”落地
文章图片
1-1信用算力资产运营分析平台示意图
二、准确理解风险数据和风险模型 , 搭建统一数据源管理平台成为必要选择
《办法》第十五条提到 , “商业银行应当确保具有足够的资源 , 独立、有效开展互联网贷款风险管理 , 确保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能及时知悉风险状况 , 准确理解风险数据和风险模型的作用与局限 。 ”
风险数据在互联网贷款业务中涵盖用户基本属性数据、设备数据、社交网络数据、电商消费数据、网络借贷数据、运营商数据等 , 并以风险评分产品的形式向外输出 。 常见的风险评分如多头借贷评分 , 反欺诈评分、综合信用评分 , 无不依赖大量外部数据 。
中国电子银行网|6大业务系统迎来密集调整,信用算力:互联网贷款“基本法”落地
文章图片
2-2信用算力统一数据源管理平台示意图
目前现实情况来看 , 行方在接入外部数据源时面临几个棘手的问题:
1.数据源甄选难 , 市场数据源繁多 , 选型周期长;
2.大量外部数据需要技术对接 , 耗时长 , 维护成本高;
3.数据监控管理复杂 , 数据接入后 , 接口数据质量与接口稳定性评估难;
4.外部各数据源计费方式不一 , 对账方式复杂 , 数据源成本增加 。
信用算力研究院调研发现 , 目前主流的数据源管理平台由六大核心模块组成 , 功能涵盖数据源管理、数据质量监控、账务管理、OpenAPI、BI报表、数据回溯管理等 。 具体来说:
1.覆盖主流数据源 , 提供各类标准化、定制化数据产品服务API , 支持机构自主并全可视化筛选、使用、切换对接 。
2.快速对接数据源 , 对各类第三方数据源差异化API进行预处理整合 , 以标准通信协议、加解密方案、鉴权方式、数据格式等统一OpenAPI提供给行方业务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