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解开创作密码(深观察),回到文学故乡


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解开创作密码(深观察),回到文学故乡
文章图片
阿来在草原
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解开创作密码(深观察),回到文学故乡
文章图片
迟子建回到故乡
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解开创作密码(深观察),回到文学故乡
文章图片
刘震云在故乡延津小院里接受采访
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解开创作密码(深观察),回到文学故乡
文章图片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海报
莫言的高密东北乡 , 贾平凹的商州乡村 , 阿来的嘉绒藏区 , 迟子建的冰雪北国 , 刘震云的延津老庄 , 毕飞宇的苏北水乡……这些华夏大地上的一个个地标因作家之笔而广为人知 , 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抹抹动人风景 。 在故乡的土地上 , 作家们出生、成长、成熟 , 从民间传输中汲取养分 , 从日常点滴中获得灵感 , 从地域文化中塑造性格 , 而当这一切诉诸笔端 , 故乡就与文学发生了天然的联系 , 成为他们创作的精神起点 。
日前 , 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 从2016年夏天开始 , 追随6位当代知名作家的脚步 , 摄制组与他们一道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 , 为观众讲述关于人、大地与文学的故事 。
从故乡出发构建文学王国
在《文学的故乡》第一集中 , 开篇通过航拍的视角将秦岭的苍莽与壮阔呈现出来 。 隐没在大山中的陕西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正是作家贾平凹的故乡 。 他说:“秦岭是中国最伟大的一座山 , 也是最有中国味的一座山 。 ”因此他以自己的故乡为原点 , 写商洛、写陕西 , 形成了“商州系列”《秦腔》《高兴》《山本》等一系列作品 。
贾平凹钟情于故乡的山川 , 而藏族作家阿来似乎更醉心于家乡的植物 。 《文学的故乡》导演、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说:“拍摄过程中 , 我惊讶于阿来丰富的植物知识 , 他能轻松地辨认一路上随机遇见的植物 , 甚至还能说明什么科什么属什么特性 。 这只是一个‘非功利的爱好’ , 但他对生活的好奇却是一种巨大的生命能量 。 ”
阿来说 , 他寻找表达故乡的方式 , 用的是笨办法 , “一座山一座山地爬” 。 摄制组跟随阿来爬上海拔4400米的高峰 , 遥望四姑娘山幺女峰 。 彼时他正在准备创作一部小说《植物猎人》 , 而阿来自己正称得上是“植物猎人” 。
除了山川草木 , 给予作家创作素材与创作灵感的还有那些曾和他们一起成长的故乡旧人 。 在《文学的故乡》中 , 诸多小说人物的原型轮番登场 。
贾平凹刚到清风街 , 一位摊主就握住他的手 , 请他到家里喝茶 。 原来摊主叫李百善 , 正是《秦腔》里会计上善的原型 。 小说《高兴》主人公刘高兴的原型刘书征是贾平凹的小学和中学同学 , 他现在索性自称“刘高兴”了 , 还出了一本书《我和平凹》 。 第五集中 , 刘震云来到河南延津老庄 。 走在街上 , 他不停地跟乡亲们打招呼 。 而在这些面孔中藏着《故乡相处流传》《故乡天下黄花》《一句顶一万句》等小说里的六指、瞎鹿、孬舅、猪蛋……第六集和第七集中 , 莫言回到高密东北乡 , 重走孕育了他小说中小黑孩、余占鳌、我奶奶九儿、母亲上官鲁氏等各色人物的神奇土地 。 这些人物大多有原型 , 甚至有的作品还保留了原型的名字 , 比如《红高粱》里的王文义 。
作家从故乡出发 , 建构起自己的文学王国 , 他们从故乡汲取的远远不止山脉河流、草木风物、人物掌故、民俗风情 , 更从历史积淀、地域文化、精神气质中涵养出作品的精灵 , 和故乡保持着血脉联系 。
而这也正是纪录片试图呈现的 。 在张同道眼中 , “每一片土地都以其独有的自然地理与文化土层 , 为作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文学空间和意象符号 , 创造出世界文学版图里的独特风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