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至境|越是愤怒越要冷静的故事,四谛八正道,花开见禅花不开也见禅

花开见禅 , 花不开也见禅
人对事物的认知有三个境界 。 要想提升生活的境界 , 就要先提升认知的境界 。
桂琛禅师去参访玄沙禅师 。
玄沙问:“三界唯心 , 你是怎么体会的?”
桂琛指着椅子 , 问:“你叫这个是什么?”
玄沙回答:“椅子 。 ”
桂琛说:“那你还没有领会三界唯心的真义 。 ”
玄沙于是改口说:“我叫它作竹木 , 那你叫它什么?”
桂琛说:“我也叫它竹木 。 ”
我们对事物的认知 , 最初仅止于表象或名相 , 譬如说那是“椅子”或“床铺” , 这是第一境界 。 但椅子和床铺即使外观、功能有别 , 却都是“竹木”所造 , 能看出事物表象背后的共通本质 , 是认知的第二个境界 。
平和至境|越是愤怒越要冷静的故事,四谛八正道,花开见禅花不开也见禅
文章图片
六祖慧能在抵达法印寺时 , 正值黄昏时刻 。 晚风习习 , 吹动着寺里的一刹幡 。 他听到两个和尚在争论:
一个和尚说是“幡在动” , 另一个却说是“风在动” , 彼此争论不休 。
慧能说:“能不能让我这个俗人参加两位的高论?我觉得这既不是幡动 , 也不是风动 , 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 ”
风吹幡动 , 说“幡在动” , 这是只看到表象 , 是认知的第一境界 。 但不只幡动 , 附近的柳枝也在动 , 说“风在动” , 点出它们共通的原因 , 是认知的第二境界 。 但归根究底 , 看到幡动、柳枝动 , 知道风在动 , 都来自心的观照 , 也就是“心在动” , 这是认知的第三境界 , 也是认知的最终本质 , 所谓“三界唯心”是也 。
不同的认知境界 , 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解释 , 更进而左右我们的应对和处理方式 。 当你觉得不对劲 , 而想要有所改变时 , 如果你认为那是“幡在动” , 那你就会想去改变幡;如果你认为那是“风在动” , 那你就会尝试去改变风向;如果你认为那是“心在动” , 那你就必须去改变你的心 。
禅 , 直指本心 , 告诉我们应该认识什么、知道什么 。
越是愤怒越要冷静
能够抑制忿怒 , 如同住急行车辆的人 , 是善于调御的人 , 其他的人只是空执缰绳而已 。
有位来自阿拉维村的比库准备为自己兴建一间茅舍 , 就开始砍伐一棵树 , 但该树上住着一位女天神和她的幼儿 。
她请求比库不要砍倒 , 比库却不予理会 。 她一看无法劝阻 , 就把幼儿放在树干上 , 希望比库能因此停止砍树 。
但比库已经挥动斧头砍下去了 , 无法及时停下来 , 所以就把小孩的手臂砍断了 。
女天神看见她的孩子受到如此重大的伤害 , 异常愤怒 , 当下就想杀死比库 。
但当她高举双手 , 正要出手时 , 突然心念一转 , 告诉自己:「如果我杀死比库 , 就是杀害遵守戒律的人 , 一定会因此受苦 , 而且也可能立下恶例 , 使更多比库受害 。 既然这比库有老师 , 我一定要去找他的老师 。 」
她就前去向佛陀哭诉 。 佛陀告诉她:「能够如此冷静控制自己真是太好了!」
平和至境|越是愤怒越要冷静的故事,四谛八正道,花开见禅花不开也见禅
文章图片
佛陀接着向她开示 。 她正念思惟佛陀的说法之后 , 就了解佛法了 。 佛陀也在树给孤独园附近提供一棵树给她居住 。 从此以后 , 佛陀告诫比库不可随便砍伐树木 。
四谛八正道
1、苦谛--人生如同苦海泛舟
人的一生是由各种苦恼贯穿的 , 共有八苦:
(1)生苦:胎儿出生 , 皮肉细嫩 , 在接触和适应外界的过程中 , 充满痛苦 。
(2)老苦:人到老年 , 发白脱落 , 牙齿老化 , 嚼食困难 , 耳聋背驼 , 行走艰难 , 倍感痛苦 。
(3)病苦:人要患各种疾病 , 造成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
(4)死苦:人将临死 , 对死亡充满恐惧 , 弥恋现世的生活 , 感到痛苦 。